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动态

疫情面前,深度融合是在线学习的关键——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柏昌、詹泽慧教授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505    分享:

疫情面前,深度融合是在线学习的关键

——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柏昌、詹泽慧教授

1.png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做到“停课不停学”,更好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本刊特约华南师范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一线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在线学习,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规划、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敬请关注。

——编者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发展,1月27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大中小学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疫情流行期间原则上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和考试,各培训机构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随后,各地陆续发出延期开学通知,以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作业帮、学而思、新东方、猿辅导等各大培训机构均相继推出了免费在线学习课程。

延期开学和线下培训取消后,孩子的学习究竟应该怎么办?记者日前就此话题对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柏昌、詹泽慧进行了网络访谈。

作为正式学习的在线学习,应做好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记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在线学习已经从学生和家长的自发行为、校外培训机构的市场行为,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免费在线学习热潮,在线学习从边缘走向中心,不仅获得了“合法”进入“校内教育”的机会,也成为当前家长和学生可以依赖的主要选择。目前,在线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将采取哪些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化解?

钟柏昌:就当前而言,无论是教育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还是各大出版社的电子音像资源,以及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发的网络课程,都积累了海量的优质数字资源,可以说,如何保障和提高延期开学期间的在线学习效果,主要问题不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在于使用方法的改善和优质资源的整合,其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融合”二字,并由此需要追溯从业人员的观念改变。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在线教育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学校教育或线下培训,随时随地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开展学习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学习方式,即与正式学习相区别的非正式学习。长期以来,在线学习只是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对待,正式学习依然局限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说以前的校外培训(含线上、线下两种形式)与校内教育(主要为线下教育)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么本次大规模长周期的疫情,将模糊两者的界限。在线学习与学校教育是融合而非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只有做好两者融合融通,学校才能确保在线教育的效果,在线教育企业才可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詹泽慧:实际上,目前大部分学校和企业只是试图做到“停课不停学”,还未有效破解“停课不停教”的问题。比如说,诸多的免费公开课,均试图与校内原计划的课表进行衔接,也号称采用名师授课,但实际上大多数为广播式教学,尽管效果要好于录播等静态课程,但其实际效果依然无法乐观估计,主要原因在于无法真正与校内教育有效衔接,也难以做到个性化、差异化的施教。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此类在线课程的学习,其原因不仅有课程的适切性问题,也因缺少学生熟悉的校内教师的介入,缺少约束性和临场感,难免产生抗拒心理和应付心态。因此,单纯依靠平台或家长的力量是不够的,体制内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钟柏昌:不难看出,这种免费课的运作模式,本质上依然停留在非正式学习或校外培训的运作理念,依然是培训机构主导的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从非正式学习转换为正式学习方式,这种角色和功能的转换,更需要相关主体的积极跟进,将学校和教师推到前台,即从正式学习的角度做好在线学习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企业行动很快,但不可一厢情愿,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学校被动应对,也不可被动接受,要主动消化吸收在线学习的优势。

记者:要做好“停课不停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作为主体,如何参与到在线学习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融通的工作中,真正发挥好在线学习所获得的正式学习的功能?

钟柏昌:一种可能的思路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企业”的多方联动模式。其中,地方行政部门应当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鼓励学校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授课,组织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尽快适应全流程和全员参与在线教学方式。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在线教育平台,与企业紧密配合将线下班级和课堂迁移到线上,构建空中课堂,利用平台和学校自有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开展制度化的线上正式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在线平台,采用静态课程和直播课程、线上学习和混合学习、直接授课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和辅导,利用平台的分班、分组功能采用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尤其需要家长做好在线学习的设备支持和学习监督,包括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指导等。

詹泽慧:就在线教育企业而言,不仅可以获得改变学生学习习惯的机会,而且对未来线下招生将起到积极作用,成为收割生源“流量”的最佳窗口期。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新机遇,提供线上学习服务的在线教育企业,需要进一步“走进”学校,了解校内教育的需求。例如,目前诸多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提供免费直播课程,但鲜有与校内教育直接对接,即便是行动较早的教育机构,也只是告知学校能满足小班制、大班额等多种空中课堂的需求,而对整建制、全流程的空中课堂的构建与管理等功能缺少支持。在线学习所获得的正式学习身份,也并非只是线下课堂的简单搬家,企业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发挥正式学习的体制优势和在线学习的资源优势、数据优势、教学结构优势,显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钟柏昌:总之,大规模、长周期疫情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一些通过周末调课、暑假补课等方式减少延期开学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事后应对策略,而将在线学习与制度化的校内教育深度融合,将在线学习当作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填补延期开学的不足,则是一种主动的前置应对方案,应当作为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尽快规划、加快实施,以便在各地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后开展制度化的线上教学活动。

作为非正式学习的在线学习,需要遵循“加减乘除”法则

记者:在遇到新型冠状病毒这样的疫情时,在线学习依然会持续扮演非正式学习的角色,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资源,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避免重复学习和无效学习,需要注意哪些学习法则?

钟柏昌:我们觉得,应该特别注意“加减乘除”这四个要点。

“加”的法则,指的是合理规划,结合分配率与结合律,科学分配线上线下和各学科的学习时间,查漏补缺,强化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此外,也可以增加相关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教育。例如,关于疫情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真假莫辨,信息过载严重,容易导致误信虚假信息和无意识的传谣行为。因此,要减少信息过载的不良影响,就要学会过滤和鉴别信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各种真实和权威信息的来源渠道,归纳信息真伪的交叉验证方法,批判性分析信息内容的内在逻辑和科学性等。这些素养和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促进。

“减”的法则,指的是资源的理性选择。疫情期间,诸多平台都推出了免费学习资源和课程。开放的资源虽多,对学生个体而言,却不一定是好事,如上述信息过载的问题同样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学会做减法,挑选适合自己的资源。一旦确定要学习的课程后,不要三心二意、轻易改变,避免“猴子下山式”的学习,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导致学习的碎片化和重复化。

詹泽慧:“乘”的法则,指的是善用各类学习工具,进行自我学习管理,或参与同伴的互助互学。在线学习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枯燥,且由于师生时空的分离,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学习动力可能较面授学习要低,借助在线论坛进行同侪互助和知识共享,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伴间相互督促、相互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可以实现“1+1>2”的效应。

 “除”的法则,指的是学习效果的监测上,应强调学习效率。在线学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否则也会影响视力和健康,以及注意力漂移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需要特别注意在线学习时间长度和周期的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在线学习的“形式主义”沉迷。

总之,疫情期间,在线学习是对孩子们学习规划能力、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遵循“加减乘除”法则,有助于学生在疫情期间有序、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记者 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