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动态

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705    分享:

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于2019年12月在武汉出现后,病毒传播广、速度快,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1月30日之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这次疫情,不仅使学校延期开学、企业延期开工,而且对本就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2003年以来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此次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积极应对和解决就业难的可行方法和措施。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于2019年12月在武汉出现后,病毒传播广、速度快,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1月30日之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这次疫情,不仅使学校延期开学、企业延期开工,而且对本就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2003年以来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此次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积极应对和解决就业难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一、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近三年来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而“稳就业”排在首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稳就业”不仅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而且是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从需求角度看就业

就业难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不利影响。我国自2010年以来,GDP增速呈现总体下行的趋势,年增速从2010年的10.6%下降到2019年的6.1%,下降了4.5个百分点;从季度增速看,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连续20个季度增速在7.0%以下,特别是201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增速都低至6.0%。

经济发展速度对就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2019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就业人员为44247万人,依此推算城镇劳动力为46674万人,城镇失业人数为2427万人。疫情终将过去,但是在短期内疫情将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无疑将低于6.0%,甚至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浮,劳动力市场需求将相应地“减少”。

2.从供给角度看就业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度。2020年高校毕业生不仅规模最大,而且增幅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毕业生增幅分别为16万、30万、25万、14万和40万。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势必加剧就业的难度。

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分别为40.8万、43.2万、48.1万和51.9万。2019年和2020年估计仍然保持增长的趋势,2020年的规模估计在60万左右。国内高校毕业生与留学回国毕业生之间存在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就业中彼此竞争。

3.从上一年状况看就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自2003年开始,每隔一年开展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2019年的调查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的32所高校的16571名毕业生。

2019年,已经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的占比分别为37.4%、25.3%、4.9%、3.7%、2.3%和6.6%。以上6项占比的合计为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80.2%。此外,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其他的占比分别为12.3%、3.8%、2.3%和1.4%。

与2017年相比,2019年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差。从已经确定单位的占比看,2019年的占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从待就业的占比看,2019年的占比上升了2.2个百分点。此外,2019年出国出境和自主创业的占比分别下降了1.0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说明出国出境和自主创业的难度都相对增加了。

4.从“非典”疫情看就业

2003年是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后入学的本科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年,也是发生“非典”疫情的一年。“非典”疫情开始于2002年12月,结束于2003年7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待就业的占比最能反映就业的难度,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占比分别为35.8%、22.4%、22.6%、26.4%、21.9%、23.4%、12.8%、10.1%、12.3%。“非典”之年的待就业占比在9次调查中是最高的,那一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在离校时尚未找到工作。此次疫情与“非典”的开始时间一致,都是上一年的12月份,都对上半年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减少”造成的,规模效应显著。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与机遇

1.从行业分布看就业

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

(1)教育,占12.6%;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占12.4%;

(3)制造业,占11.8%;

(4)金融业,占10.6%;

(5)建筑业,占9.8%;

(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占4.6%;

(7)文化体育娱乐,占4.3%;

(8)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占3.8%;

(9)农林牧渔,占3.7%;

(10)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3.4%;

(11)批发零售,占3.1%;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2.6%;

(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占2.4%;

(14)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占2.3%;

(15)房地产,占2.3%;

(16)采矿业,占2.2%;

(17)住宿餐饮,占1.7%;

(18)居民服务,占1.2%;

(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占0.7%。

(20)其他占4.6%。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非均衡程度显著,前5个行业的占比合计为57.2%,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最强。特别是教育行业,2019年首次成为占比最大的行业,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这一势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为2513元(占比为11.7%),按14亿人口推算,全国教育文化娱乐的总消费支出为3.52万亿元,是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

这次疫情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不同,对于属于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影响较大,而对于教育、IT、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2019年高校毕业生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占比合计为21.6%,而在教育、IT、金融的就业占比合计为35.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和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和研究,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专属定制(SPOC)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延期不返校、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预计疫情过后,教育行业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2.从单位分布看就业

从工作单位性质来看,企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3年以来超过一半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特别是2011年之后,企业占比都在75%以上,即四分之三以上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

2019年,各类型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1)民营企业占35.6%;

(2)国有企业占28.4%;

(3)学校占7.6%;

(4)党政机关占5.6%;

(5)三资企业占5.1%;

(6)科研单位占1.2%。

(7)其他占16.5%。

民营企业自2011年来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单位类型,但是从趋势看,2019年民营企业的占比在2011-2019年间各年中是最低的,显示出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的压力是很大的。

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三资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减弱。2019年三资企业的就业占比仅为5.1%,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2019年,我国全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40888家,比上年下降了32.5%。2019年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进出口的增长率分别仅为3.4%和2.8%,均低于GDP的增长率。

3.从求职渠道看就业

高校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

2019年,已确定单位者的求职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1)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占47.4%;

(2)网络招聘信息占20.1%;

(3)从企业得到的招聘广告占10.9%;

(4)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占6.6%;

(5)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占6.3%;

(6)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占2.5%;

其他4类的占比合计为6.2%。可见,学校、网络招聘、亲朋好友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占比合计达到80.4%。

从变化趋势上看,网络招聘的重要性凸显,2005年网络招聘的占比不足5%,而2007年超过了10%,2013年超过20%,之后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为解决疫情中线下招聘难的困境,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即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网络招聘平台对求职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教育部积极与社会招聘网站公司合作,已遴选了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等5家规模大、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公司,开辟校园招聘专区,免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法与措施

1. 职场胜任力取决于学生学习力

高校毕业生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应该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在高校毕业生群体内部,影响就业结果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毕业生能够找到高收入、高满意度的工作,而其他毕业生却无业可就或者有业不就呢?除了在求职方法、求职意愿和求职努力程度等求职方面有所差异之外,人力资本质量是核心的影响因素。

201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对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进行了增值评价,内容包括34项具体指标。基于对这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将平均值设为70分,构建“就业胜任力指数”。按照毕业去向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就业胜任力指数”与就业结果正相关。

按照“就业胜任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

(1)出国出境为77.7分;

(2)自主创业为74.0分;

(3)国内升学为71.6分;

(4)已确定单位为71.6分;

(5)其他灵活就业为65.8分;

(6)自由职业为64.9分;

(7)其他暂不就业为64.1分;

(8)待就业为64.0分;

(9)不就业拟升学为63.5分。

令人惊讶的是,就业胜任力最强的高校毕业生并未选择就业(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国内升学)。在选择就业的群体中,已确定单位的毕业生比待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更强。

可见,职场胜任力取决于学生学习力。高校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与工作相当的能力,而不是寻找与能力相当的工作。在此次疫情解除之前,高校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在家时间,一方面努力通过网络找寻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学习提高能力,还应该在线学习一些有关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2.面向未来就业的教育变革

知识爆炸时代来临, 学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增长的速度,因此学习什么很重要,不一样的知识和技能意味着不一样的工作。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机器人可以爬楼梯、开门、在工厂工作、为医生提供建议等。人们期待的理想职业正在逐渐消失,高等教育必须让学生做好准备,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约瑟夫·奥恩在其《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一书中提出了教育下一代大学生的方法:发明、创造、发现——填补社会需求。奥恩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技素养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而作为人类,他们也需要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

劳动力市场的能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软能力”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澳大利亚青年基金会(FYA)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报告显示,劳动力能力结构的需求在改变,对数据素养的需求增长在各项能力中遥遥领先。对于很多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居民来说,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有机会在家上班的群体在家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越是高学历群体越有可能在家上班。此次疫情,很多单位都采取在家上班的工作模式,预计未来对一些人来说在家上班将成为新常态。能够在家上班的工作性质很多需要数据素养,因此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校学生除了适应在家学习(learn at home)和在线求职(job search on line)外,也要为未来在家上班做准备,培养相关的知识、能力和观念。

3.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从2019年高校毕业生求职渠道的统计描述中可以看到,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占47.4%,接近一半。这说明我国高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质量显著提高,其中校园招聘会是供需双方交流的重要平台。发生疫情后,各个高校纷纷将线下活动及时改为线上活动,预计对毕业生求职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积极探索就业管理、服务和职业辅导的新模式,从线上招聘助力高质量就业、职业辅导促进个人成长、提供及时可靠信息服务、就业手续在线办理四个方面,全方位加强疫情期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毕业生“足不出户找工作”,就业服务不断档。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于1月底即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及时调整相关手续流程和工作安排,推出“最暖就业季,还在你身边”主题活动,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求职的影响。3月份的第1周,北京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举办2020年春季第一场空中宣讲会和专场线上双选会。

4.政府相关部门促进就业的措施

根据上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企业是吸纳毕业生的关键部门。对于排在首位的民营企业而言,受疫情的影响更大。政府为了鼓励民营企业早日开工、扩大就业,制定了一些减费降税、提供贷款资金等政策,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品需求。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信息。

在全社会共同抗击疫情、努力发展经济期间,国有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同时,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其他事业单位等也应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为“稳就业”做出贡献。

从2019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国内升学的比例高达25.3%,对于提高“落实率”起到重要作用。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已经宣布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专升本规模。同时,还鼓励毕业生参军和到基层工作。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总之,此次疫情只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还会不断出现。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也将是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和工作提供者。高校毕业生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当前不利局面,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来源 / MOOC

岳昌君 /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