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战线动态

2020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实现“云就业”?

发布时间:2020-04-07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277    分享:

2020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实现“云就业”?

■ 关注2020大学生就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各地各高校纷纷创新方式、拓展渠道、精准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3月31日下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情况。

为积极应对疫情的影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信息,近期教育系统组织了一系列网上就业服务活动:

一是搭建网络平台。

2月底,教育部推出了“24365”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会同五家社会招聘网站共同提供24小时365天网上就业服务。目前已经开通了一个多月,毕业生积极参与、反响热烈。目前,平台已提供岗位信息700多万个,累计新增注册人数110万,投递简历超过1100万人次。

二是推进网上签约。

3月20日,教育部推出了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为大学生网上签订就业协议提供便利。

三是促进上下联动。

各省市和全国各高校广泛开展了网上招聘,近期日均举办各级各类网络招聘活动2000余场,3月份已累计举办7万场不同类型的招聘活动。比如南京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开展网上就业指导,助力毕业生实现“云就业”。

下一步,将进一步丰富提升“24365”活动的内涵和功能,联合更多机构,提供更多的岗位信息,切实提升网上签约的成功率。高校开学后,将指导各地各高校尽快组织各类现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

中央指导组:扎实做好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赴武汉大学调研,研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孙春兰在武汉大学召开座谈会,听取湖北、武汉、在汉高校负责同志和毕业生代表介绍有关就业情况。她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重湖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扩大“三支一扶”等就业计划规模,增加湖北高校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计划名额,完善毕业生参军入伍激励政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多措并举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湖北、武汉和各高校要做好就业服务和指导,优化网络招聘流程,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有关部门要加强倾斜支持,坚决纠正对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千方百计把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教育部面向两大行业开展“24365校园招聘”专场活动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资委、商务部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行业专场招聘。

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联合地方、高校以及社会知名招聘网站共同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

3月23日,教育部联合国务院国资委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2020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活动紧扣国家新兴产业规划和“新基建”需求,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才力度,搭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毕业生之间交流和双选平台。

3月25日,教育部联合商务部举办“电子商务行业面向2020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活动紧扣《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涉及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等领域,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据悉,教育部后续还将推出更多专场招聘活动,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提供更多岗位信息,促进岗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精准匹配。

以灵活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护航”

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对按时完成培养计划且毕业论文(设计)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应努力保障其顺利毕业;因疫情影响确实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可适当延长毕业期限。这是高教系统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保障学生顺利毕业所做出的非常人性化的政策举措。

高校学生类型多样、层次各异,既包括本专科生也包括研究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政策部署和统筹安排,以确保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均能顺利毕业。

在本专科生层面,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毕业要求,对于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学生可主要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思辨等研究方法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但对于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而言,学生则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做实验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些学科的学生受到疫情的影响会更大,在目前无法正常返校的情况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能无法按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在研究生层面,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受疫情影响,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层次(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同类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可能各不相同。例如,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在毕业要求和毕业论文选题、形式、写作及创新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有着较大差异,且不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之间的毕业要求也各不相同,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更加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来积极应对。

对于可以按时完成培养计划且毕业论文(设计)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各高校和院系可采取开放文献资源、线上远程指导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合理优化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时间、方式和流程。事实上,全国很多高校已提前部署,积极开展此项工作。而对于受疫情影响确实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也需要积极部署和尽早统筹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出台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应对措施。

在这些应对措施中,以下几点值得特别重视。

一是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增加论文送审、预答辩及正式毕业答辩的场次,以满足不同时间节点上毕业生的毕业需求。

二是要充分做好延长毕业期限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在这方面,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三是高校各行政部门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统筹做好学生的信息资源获取、毕业流程指导、就业指导和服务等各项工作。

受全球疫情发展的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整体就业压力可能是空前的。因此,要更加重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高校要进一步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多渠道挖掘就业机会和岗位,指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各种网上招聘活动。

在就业指导和服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就业相对困难群体的特殊支持和关照,进一步做好对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在疫情面前,唯有精诚合作,团结互助,我们方能取得最终胜利。在保障高校学生顺利毕业方面也是如此,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位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协调配合,主动作为,共同打好组合拳。

搭建“云平台” 打好“精准牌” 

“疫情是短暂的,未来还有很长时间去做很多事。”不久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20届博士毕业生习江北签约湖北选调生,选择毕业后赴湖北基层工作。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成为重中之重。春节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深造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互联网+就业”保证就业工作不掉线

“我通过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进行了线上投递,经过两轮面试后成功获得了offer(录用通知)!视频面试让我感觉更轻松,表现更自如。”日前,在东北石油大学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第一场春季线上双选会上,倪红敏成功签约。此次双选会有2212名学生参加,岗位6520个,225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3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网上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强化就业困难帮扶等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各地各高校也主动创新工作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服务。

用好“互联网+”,清华大学通过“雨课堂”和快手合作搭建“空中宣讲平台”,目前已举办31场空中宣讲会,覆盖学生4000余人次;联系雄安集团等100多家单位,通过简历收集、机考测评、在线恳谈等多种方式实现远程招聘。2月15日—3月15日是“山东大学2020届毕业生线上招聘服务月”,学校主动联系重点用人单位沟通人才需求,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微信以及各培养单位党委副书记微信群、毕业班辅导员微信群,持续推送就业需求信息。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家庭的期盼,一头连着社会的稳定。各地创新工作模式,搭好就业云平台,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日前,甘肃省教育厅、财政厅等五部门联合举办了首场甘肃省2020年春季高校毕业生网络视频双选会,近1600家用人单位需求人才7万余名,吸引4万余名毕业生参加,8198人达成了就业意向。广东省目前已有60.3万名2020届毕业生在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提交电子简历,1.2万余家用人单位发布了岗位信息,5.4万名毕业生完成了在线就业协议签订。2020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预计19.3万人,“云求职”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发布—简历收集—简历筛选—在线笔试、面试、测评—录用公告发布—电子签约”全流程就业服务,已募集近800家央企的招聘需求,预计提供4万个就业机会。

“精准对接”让学生求职踏入快车道

“投简历前我在线预约了就业指导中心的一对一简历与面试指导,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坚定了做软件工程师的决心,并制作了有针对性的简历。老师给我重点推送相关岗位,我最后投了5家单位,家家有回应,而且十天内就顺利签约。”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毕业生张驿用“一投即中”来形容他的求职经历。

“面对浩如烟海的招聘信息,毕业生难免会遇到‘选择困难’以及‘真假难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针对每个求职学生,做到信息的精准推送。”天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柳丰林介绍,天大学工部有三支队伍为毕业生提供一周七天“不打烊”的在线服务,一支16人的队伍专门对海量招聘信息精细化整理分类并推送。毕业班辅导员团队及时监控就业招聘信息,精准匹配学生。学校还有一个团队依据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梳理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招聘信息,与学生需求进行匹配……精准对接让学生的求职踏入了快车道。

疫情期间,各地各高校坚持“就业服务不打烊”,以优质的线上就业课堂、就业指导和便捷的线上手续办理,做好毕业生“春招”准备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了“就业创业线上学习平台”,提供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三大类课程,并简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所有材料均可通过提交电子版、邮箱回传等线上办理。中国农业大学搭建“线上就业课堂”,重点围绕“线上简历制作、线上面试准备、线上考试应答”等,助毕业生掌握应聘技巧,形成了覆盖全体毕业生的“线上就业推荐档案库”,为每一名拟就业毕业生撰写推荐材料,并为后续单位推介、政审考察等提供帮助。河南省教育厅推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省网络联合公益服务——分秒在线促就业春暖活动”,初期预计提供公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500节、就业技能培训项目30类、有效就业岗位信息100万条。

面对不同的就业需求和就业目标,不少高校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一对一”“点对点”“靶向”帮扶,助力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北京工业大学设立就业创业服务党员先锋岗,开通24小时紧急业务咨询电话,确保学生紧急事务“一事一办”“一人一办”。江南大学实施就业信息“云推送”,毕业生一次递交关于应聘岗位、用人单位性质、意向就业城市、薪资期待等个人求职要求,系统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北京建筑大学摸排了全校2686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建立了出国留学群、面试指导群等,并推出了一对一在线咨询。西南石油大学结合未就业毕业生分层分类划分情况,共设置考研升学、就业指导、公招考试、创新创业等6类QQ工作群,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服务。

为湖北学子开通就业“绿色通道”

“本以为居家防疫让工作没了着落,没想到学校的‘线上一条龙’服务帮我成功签约。”3月14日,武汉科技大学测控专业2020届毕业生胡梓勋和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线上签约。

武汉科技大学开通线上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从企业招聘信息、就业咨询指导到线上面试签约的“一条龙”服务,毕业年级的辅导员通过直播、视频会议、短视频等方式努力帮助毕业生就业。

武汉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熊军介绍,今年武汉高校毕业生大约有34万人,创历史新高,目前签约率不太理想,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10到20个百分点。当前,武汉大学生就业面临心理焦虑、岗位不足、沟通渠道不畅三大难题。

针对岗位不足难题,3月16日,清华大学与湖北高校联合在线大型招聘会启动仪式在多地同时在线举行。招聘会吸引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美团)、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6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

3月27日,教育部启动“面向湖北高校毕业生及外省湖北籍毕业生网上专场招聘”活动。此次活动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共同主办,由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和广东五省市教育厅(教委)共同承办。五省市均为往年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集中地区,通过挖掘岗位、共享资源,目前已有1.2万家单位提供岗位21万个。

截至3月初,已有近3000家企业到华中科技大学招聘。“我们把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做了一个比较,现在来看,目前研究生的就业跟往年相比大体持平,略有一点增长;本科生的就业情况也还不错。”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解孝林说。

为帮助湖北籍毕业生和困难群体毕业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通“绿色通道”。学校建立覆盖162名湖北籍毕业生的微信群,就业指导和帮扶由专人负责、24小时在线,确保每一名湖北籍毕业生都能及时获得就业指导。学校还拿出近6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湖北籍学生开展就业帮扶,主动向华为、美的、时代中国、杭州银行等10余家用人单位累计推荐湖北籍和困难毕业生182人次,已为45名湖北籍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陕西省要求高校加强湖北籍毕业生和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简化优化就业手续。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在教育系统招聘活动中,不得发布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黑龙江省35所高校对1745名湖北籍毕业生开展“一对一”视频指导和帮扶,优先为他们推荐岗位,建立援助计划和台账。

(内容有删减)

来源 / 中国政府网、中国教育报微言教育等相关网站内容整合

胡浩、赵文君、高耀(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董鲁皖龙、柯进、万玉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