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有2.86万名护理人员驰援湖北,占援鄂医疗队员总数的68%。抗疫归来,护理队伍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也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刘玉村:设立“开业护士”岗位
拓宽护理人员发展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建议,拓展护士职业发展路径,创造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又具有专业吸引力和价值感的护理岗位。
刘玉村说,近年来,我国护士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2019年底全国共有执业护士445万;护士学历层次明显提高,预计到今年年底,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将超过80%;护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形式更加多元,范围逐渐延伸至家庭。在全社会都注意到护理队伍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目前我国护士群体整体流失率高。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是护士流失的重要原因。我国护士群体的职业发展路径狭窄,成为护理管理者是绝大多数护士职业发展的唯一通道。此外,护士普遍感到价值感缺失,岗位吸引力不足。很多人对护士的印象就是“打针发药”,工作缺乏独立性。为了更好地吸引并留住优质的护理人才,增强护理专业的吸引力,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刘玉村建议,设立“开业护士”岗位,开拓护士职业发展新通道,延长其职业生涯,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开业护士是能够独立自主执业的卫生保健提供者,可以直接为患者提供初始、持续和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记录全面病史、提供体格检查及其他健康评估、诊断、治疗,管理慢性病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人们对健康、康复、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一些发达国家已率先通过培养开业护士来补充基层卫生服务队伍,促进公众及时获得高质量卫生保健服务,补充医院和医生服务的短缺,节省了医疗成本。
车秀兰:加快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疫情期间,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成为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因此,加快提高护理人员培养规模和质量水平十分重要。”今年全国两会,车秀兰代表带来了一份《关于全面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加快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车秀兰认为,职业院校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积极开设护理专业,加快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是解决护理人员短缺矛盾的主要途径。
为此,车秀兰建议,第一,大力发展护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委托定向培养、医教一体培养、助学金资助、特岗计划等方式,支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现代护理专业,扩大招生计划,提高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人员培养规模水平。
第二,支持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采用“3+2”学制贯通、独立开展5年一贯制培养等方式,开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扭转目前由于招聘护理专业人才必须是“大专以上毕业”的门槛限制而造成的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萎缩的局面。
第三,考虑到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护理人员尤为缺乏的现实,应允许并重点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级职教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开设中专层次的护理专业,为乡村培养“回得去、留得下”的乡村社区医院专业护理人才。
第四,发展本科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职,探索本科护理专业教育模式,支持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与本科医学院校采用“3+2”学制衔接模式,积极开展专科、本科护理专业人才系统培养。
李秀华:护士供不应求
希望更多人选择护理专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李秀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驰援湖北抗击新冠疫情的医务人员当中,约70%都是护士。现在中国的护理教育已经有从专科到博士的不同教育层次,形成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教育体系。2019年底我国护士总量达到了445万人,但从千人口护士占比的比例来看,中国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李秀华说,目前仍需要大批护理人才,护士就业前景非常好,希望更多人选择护理专业。她说,选择了护理,就要一步一个脚印,静心钻研、忍住寂寞,发扬南丁格尔精神,前景是无量的。
来源 / 北京日报、吉林日报、新浪教育
记者 / 贾晓宏、王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