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是四川省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川渝滇黔结合区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泸州。其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始建于1951年,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12月,学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现已成为四川省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川滇黔渝结合区域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健康产业服务中心。
西南医科大学于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教育部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博士培养,现有兼职博士生导师37人。学校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900多人,大部分学生扎根西部地区为当地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近年来,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为目标,以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质量保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立德树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精业、仁爱济世”的校训,厚植研究生家国情怀。创办研究生“励志讲坛”,邀请校外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开展科学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与中国知网联合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系列讲座。融入党建和人文素质培养元素,举办“研究生科学与人文讲座”“研究生学术论坛”“公卫论坛”“问渠论坛”等,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宣传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强化对导师立德树人教育的考核,评选优秀导师,树立先进典范,引领研究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疫情期间,运用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开展了“在抗击疫情中的感悟——西南医科大学2020年开学第一课”“全民抗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战役有我,医者仁心”“爱是最强抵抗力——常态化复学后的心理防疫”等系列讲座,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综合的防疫抗疫信息,持续做好传染病防控教育、战“疫”专题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二、融汇贯通,夯实教育教学新体系 学校是四川省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为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改革培养方案和修订制度入手,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构筑研究生课程新体系。从2015年起,修订各类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和方案50多项,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环节的各项内容进行了修订。紧跟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入库教指委员案例库1个,组织了42个案例上传专业学位案例网站评审,资助3门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和4门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打通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选课渠道,研究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科研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特征按需选课,近年来,学校共为研究生开设课程近200门。学校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在教学中期和期末组织研究生开展教学评价,建立课程弹性开设机制,规定选修少于一定人数和评价低于一定分数的课程不予开课,研究生教学满意度高。 疫情防控期间,按照“一院一策”的原则,根据教学工作总体方案,要求各教学单位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充分保障研究生返校前后的教学衔接和平稳过渡。调整答辩工作方案,运用“钉钉”“腾讯会议”“移动云视频”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视频答辩”。对学院答辩秘书进行专门视频培训会议,开展预答辩演练。 三、突出分类培养,构建能力考核多标准 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建立了医学类导师、社会科学类导师、专业学位实践导师、留学生研究生导师等不同类别、不同学位类型的导师分类遴选和考核标准。区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建立不同的评审指标。完善研究生学习能力分类评价标准,制定《西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和技术能力要求的暂行规定》,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科研和学术能力评价,要求申报研究课题、有论文成果,开展学术报告和读书报告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专业实践能力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并将竞赛获奖作为实践成果考核指标。完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制度,重视过程评价和过程质量保障。制定《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积极资助学生走出国门,拓宽视野,提升科研能力。 四、加强过程监管,建立论文质量保障新机制 学校重视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采取措施完善了相关体制机制。强化“学术诚信”和“科研规范”教育,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作为研究生入校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把研究生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开展校院两级学位论文代写、买卖专项行为检查工作,对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和“零容忍”。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原始资料审核、论文盲评等制度。加大学位论文盲评力度,改革盲评方式,加强盲评结果运用。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近年的省级论文抽检工作中,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名列前茅。 五、聚力学科建设,学科水平再上新台阶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科学规划、分层推进,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思路,大力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强化学科考核与评估,以考核和评估为手段,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推动我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形成了重点学科优先发展、新兴学科快速发展、基础学科持续发展等多学科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2个,临床医学2016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临床医学、药学学科是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学校14个学位授权点参加专项评估、合格评估获得通过,被抽检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评优秀。 研究生培养过程得到了重要保障,培养质量成绩初显。近年来,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为10.848,参加2019年全国医科院校联盟临床能力竞赛(眼科学)获得二等奖,研究生获得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27项,研究生论文盲评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均保持在96%以上。“‘双轨合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2018年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我校获评首届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六、勇于担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返校复课双战役 面对新冠疫情,西南医大人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坚决打赢研究生疫情防控和返校复课双战役,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细心研判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学校设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专项工作组的组织统筹和协调指挥下,研究生院认真及时落实防控责任,下发了《西南医科大学关于全体研究生暂停返校或基地的通知》《西南医科大学关于落实研究生每日健康监测及日报制度的通知》《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留寝观察须知》等45个通知文件,加强纪律和防疫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积极安排研究生留观宿舍,对返校研究生进行14天的留观,安排送餐服务3000余人次,主动解决已返校的同学的生活困难和问题,细心周到为研究生提供各种服务。严格落实2058名研究生健康日报告、零报告、周报告制度,实时追踪全体研究生健康状况,积极开展研究生返校前流行病学调查和行程信息填报工作。同时,开通心理健康热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湖北籍学生进行远程慰问和心理疏导。 从疫情发生至今,在校研究生生活、学习情况良好,秩序井然,未发生一起校内感染事件。 (二)倾心准备 做好返校复课工作 返校前,研究生院发布了《致西南医科大学全体同学的一封信》,让研究生关注疫情、积极应对。学校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组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等11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确保返校复课报到相关工作扎实推进。学校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精心设计了返校流程,布置报到场地,培训工作人员,开展模拟演练,组织开展返校复课答疑培训。制定了《研究生返校复课工作方案》《研究生返校复课须知》《研究生返校复课报到演练流程和任务清单》《研究生健康教育制度》《研究生进出校园管控方案》《研究生返校复课报到流程和任务清单》等方案和文件,确保研究生返校复课报到顺利完成。 在返校复课报到当天,学校为每一位返校研究生准备了“爱心健康包”。对湖北、黑龙江等重点地区返校研究生,专人专车到机场、车站迎接,陪同体温异常学生检查,疏通心理压力。 (三)精心设计 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 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复试工作办法,全部采取网络远程复试方式进行,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精心设计了复试科目和内容。共设置固定复试考场33个,5月13日起陆续组织70多个复试小组开展测试和演练工作,对1100余名考生进行一一测试,以保证复试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毕业论文、科研成果等补充材料,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在校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情况的全面考查。 历经七十载风雨沧桑,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发展,承载着代代师生的求实进取,西南医科大学在改革奋进中崛起,在开放融合中壮大。西南医科大学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努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不畏辛苦,不怕困难,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努力迈进。 图文 /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