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遵医),一所因战火而生、因时局而迁、因自强而立、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医学院校。在73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将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视为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为贵州乃至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全面推进医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所1955年开始研究生教育的医学类高校,遵义医科大学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开始与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质量过硬。65年研究生培养经验,20余年博士联合培养经验,学校在贵州省3个五年规划建设博士授权单位的基础上,对照国家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已完全达标,部分指标远超国家标准。
今年,国家将启动新一轮博士学位点授权审核工作,并提出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扩大招生规模,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向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等倾斜。这是落实解决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优化全国学位点布局和补齐高层次医疗人才短板提供了重要机遇。
未来,学校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出更大贡献。
过去五年,学校各项事业全面提质增速
5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飞速发展,新蒲校区的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办学空间;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贵州省政府部门共建高校,为学校发展创建了更大平台;成功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开启了学校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提高各专业内涵质量,创建学校品牌专业;以培养方案重构为着力点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以课程质量建设为落脚点打牢人才培养基石。5年来,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建设点9个,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含培育)项目19项。高质量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认证分别获得7年和6年有效期限。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现有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获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形成了全国全科医生培养的贵州模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为解决贵州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及“两不愁三保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坚持标准导向,推动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遵循重点发展临床医学、药学等传统特色学科,提升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组建优势互补学科群的总体思路,以补充优势学科短板为重点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以提升传统学科内涵为重点强化新医科建设,建立跨学科平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合作,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大健康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Ⅰ类学科群,临床医学和药学被贵州省立项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医学类硕士点学科全部成为贵州省重点学科。2020年,学校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87位,首次入围全国前200位。
——建立健全科研创新体系,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5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稳居全国前150名,在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排名全国之首;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5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国家级别科研奖项的突破。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新增特色民族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地厅级20个。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创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发县域道地中药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组建石斛专班、食用菌专班、茶专班,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取得重要成效。
——坚持引培并举,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通过遴选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人物及其团队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5年来,共引进、培养博士435人,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分别达到51.33%和70.43%;新增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家或省特殊津贴专家由44人增至55人,148人入选贵州省级人才项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
学校有7所直属附属医院,4个国家级别临床重点专科,组成了强大的附属医院教学实践基地,其中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贵州省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烧伤整形、麻醉与器官保护等多项诊疗技术在国内处于前列地位,医院拥有11个国家级别培训基地、21个省级医疗控制中心和省级专科培训基地。2019年,28个百强专业中附属医院入围24个,其中整形外科和结核病科是贵州省迄今仅有的两个入选“全国十强”的专科。学校的附属医院服务范围辐射遵义、毕节等区域以及四川等毗邻区域,服务人口达2000多万。学校附属医院于2013年9月成立了贵州省首个区域医联体,并逐步形成了以万名医师帮扶为基础、以医联体建设为核心、以远程医疗网络为纽带的医联体建设模式。截至2020年9月,省内56家县级医院成为了医联体单位,学校附属医院与医联体成员单位建立了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等专科联盟11个,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已覆盖全省所有政府办医疗机构。学校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和各种形式的医疗帮扶,有效提升了周边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及技术水平,为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遵医的未来,怎样布局?如何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党委紧紧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高校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做贵州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榜样。
“一体两翼六中心”部署未来发展新战略
学校党委围绕新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以医学为主,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新的办学定位,以“一体两翼六中心”部署未来发展新战略,即以新蒲校区为主体,大连路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依托各附属医院建设六大实践教学和医疗服务中心。明确新蒲校区作为学校主校区,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连路校区是学校临床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的基地,承担学校指导各直属附属医院和各临床教学基地发展建设的重要职能;珠海校区是学校和贵州省面向海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桥头堡,作为学校开放性人才培养基地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同时,将附属医院建成贵州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附属医院建成区域肿瘤医疗中心,第三附属医院建成黔川渝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建成珠海西部医疗中心,附属口腔医院建成省级口腔医疗中心,儿童医院建成省级儿童医疗中心。
紧扣目标,理清思路再出发
未来5年,学校将坚持党建引领,协调推进“一体两翼六中心”战略布局,加强“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建设工程、科学研究工程、师资建设工程,着力推进“12345”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等,持续强化校地合作,积极融入大健康产业,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一流党建引领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
办好遵医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建引领。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贯穿学校事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为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
以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内涵质量全面提升
——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贯彻“新时代高教40条”,加快“双一流”建设,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南山班”卓越人才培养,不断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不断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满足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合格全科医学人才的紧迫需求。建立本科专业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布局医学智能、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持续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优化学位授予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研究生教育“1236”计划,构建与学校资源相适应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
——实施学科建设新工程,引领学校新发展。
强化学科引领地位,做好谋篇布局,明确建设重点,凝练主攻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建立“重点建设、培育新型、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梯队,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服务需求”的学科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学科内涵建设水平。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一级学科为重点,积极打造麻醉、影像、检验等特色二级学科,充分发挥大健康医药学科群的学科集群和溢出效应,努力推进医理、医工、医管、医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争取临床医学和药学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新增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临床医学、药学进入国家教育部门学科评估B类水平,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入学科评估C类水平。全面做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后立项建设工作,不断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或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水平。
——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工程,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建立健全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科研平台为载体、重大项目为牵引、重大成果为标志的科研创新体系,推动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互联互通,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显著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建立重大项目培育机制,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别重大项目,国家科研奖项实现再突破,年均获得国家级别项目超过100项。加大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力争建成1个省部共建的国家级别科研平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以上。
——实施高水平师资建设工程,全面增强发展优势。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打造聚才用才、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重点实施和推进“12345”未来人才计划,选拔培养医疗技术精湛、医德医风高尚的100名“临床名医”,20名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精英”,30名德才兼备的“教学名师”,40名掌握高水平医疗辅助技术的“医技名匠”,50名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管理先锋”,为学校教学、科研、临床、管理等各项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敢于担当作为的人才队伍。
——坚持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一体两翼六中心”战略的实施。
全面推进“一体两翼六中心”战略布局,精准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凸显特色鲜明的遵医办学办医模式。坚持统筹布局、一体发展,推动各校区、各附属医院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坚持学校党委对各校区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异地多校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校区间干部交流任职和交叉任职机制,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发挥各校区独特优势,充分激发各校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着力打造各校区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全力推进六大医疗中心建设,建立附属医院集团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各附属医院协调发展、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力度,为健康中国、健康贵州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坚持开放办学,更高目标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办学体系。持续深化校际合作,积极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务实合作。推动海外引智育智,加强海外智力资源特别是名校博士等优秀人才的引进,积极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外进修交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交流,以重大疾病防治、医药基础研究为重点方向,打造一批承载国际协同创新的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共同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适度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拓宽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渠道,积极建设国际联合培养基地,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步走”实现改革发展新跨越
第一步,夯实基础阶段。
到2025年,学校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一体两翼六中心”功能布局优势凸显,“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开展,“12345”未来人才计划深入实施,“增博扩硕”不断取得新进展,涵盖“基础研究、疾病预防、临床医疗”的大健康医药学科群建设成果丰硕,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第二步,整体推进阶段。
到2035年,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遵医特色育人模式更加鲜明,集聚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现有医学门类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全覆盖,5—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出若干重大成果,综合排名跻身全国独立建制医学院校中上水平。
第三步,全面实现阶段。
到本世纪中叶,学校优势特色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养出大批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拥有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术团队、学科集群和科研基地,产出一批对全国乃至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前列方阵,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方向引领未来,使命召唤担当。站在历史新方位,遵义医科大学一定抢抓机遇、锐意进取,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医疗行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求,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何志旭 / 遵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国 / 遵义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图 / 遵义医科大学官网、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