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战线动态

海南医学院:传承“无字黎医” 引领“有形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13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191    分享:

海南医学院:传承“无字黎医” 引领“有形发展”

1.jpg

被称为“海南绿色财富”的黎医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对治疗慢性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在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黎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海南医学院黎医药保护工程启动大会现场,海南省五指山市年近六旬的“老黎医”杨丽娜在台上讲述自己保护、挖掘黎医的故事:“现在,有了海南医学院及各界对黎医保护的支持,作为老一代黎医,我们激动又欣慰!”

在杨丽娜看来,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黎医药分会的成立以及海南医学院黎医药保护工程的启动是新时代黎医药传承发展的一个新起点,“黎医药一定能从黎村山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无文字记载,黎医面临失传危机

黎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黎医世世代代的传承全靠口口相传。“小时候,奶奶把我带上山,教我认识药材、了解用法。我们从山脚学到山顶,下山时,又从山顶复习到山脚。”回忆起从前学习黎医的过程,杨丽娜说,“黎族无字,‘翻山’就是‘翻书’。”

继承了祖辈的衣钵,杨丽娜从小接触黎医,生活在家家皆有黎医,人人都会用药的黎族地区。年轻时,杨丽娜并没有察觉到黎医的传承危机,直到考上卫生学校,系统地学习医学后,她才发现被黎族人视作瑰宝的黎医药,在其他地区竟鲜为人知。

一心挂念着黎医发展的杨丽娜,2000年从市里的大医院辞职返乡,回到五指山研究黎医、传承黎医并开设了黎医门诊。“我花了近20年的时间收集了300多种黎医药方,但这些仅是众多黎医黎药中的一小部分,仍有许多宝贵的黎医技术、黎药配方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杨丽娜说,困于没有文字记载,很多黎医药方随着当地老一代黎医的离世而消失。

 “我最后悔的,是没有早一点意识到黎医保护的重要性,没有多向我们的祖辈学习更多的黎医技能、黎药处方。”开设黎医门诊后,杨丽娜深切地体会到,黎医的传承、保护、发扬刻不容缓。

深入挖掘抢救,传承黎医技术

当前,黎医的保护与传承已引起了政府、社会组织及各方人士的高度重视,保护好黎医药资源,迫在眉睫。作为海南唯一的省属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也是全国唯一地处自由贸易港内的医学高等学府,近年来,海南医学院在黎医黎药的保护与传承上迈出了新步伐。

为了突破黎医黎药无文字记载的桎梏,海南医学院药学院组织师生走乡访寨,对黎医黎药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整理出版《黎药学概论》,作为药学专业的特色教材,建设黎药标本室,用于实践教学,构建黎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目前,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已获批有关黎药研究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级课题30余项,研发了鹧鸪凉茶、忧遁草酵素等10余种产品,并将有关黎药研究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开发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黎药的传承发展、基础研究与开发利用。

海南医学院中药学院院长谢毅强表示,海南医学院与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黎医药分会将共同启动黎医药保护工程,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大健康及医药企业、民间黎医药名家,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海南特色黎医药技术。

建立理论框架,培养黎医药人才

黎族地区天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黎族常用药品有250多种,其中136种列入国家药典,全国有10多种特有药材和32种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分布在海南中部黎族地区。

药材品种繁多,却无科学、系统的记载,黎医保护与传承从何入手?谢毅强介绍,要考证黎医源流,首先要阐明基础理论,“我们将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黎医药分会,组织研究团队建立黎药数据库,收集黎药相关数据,实现多元化数据录入,建立黎族医药词典数据库、临床数据库,按特色、方剂分类建库,应用现代科技对黎医药进行科学研究,证明黎医药诊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就是一名黎族学生,此前,对黎医只是有所耳闻,没有深入了解,我希望能通过学习掌握这一民族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海南医学院学生黄川豪说。

为了改革黎医药的人才培养方式,海南医学院正着手组织编写黎医药教材,在本科生中开设黎医黎药选修课,开展黎医黎药的继续教育,加快培养黎医药人才。

海南医学院校长杨俊介绍,学校还将协助政府制定黎医药行业规程和标准,推动黎医药正式列入相应的药物中,整合各方力量,带领广大会员单位,继续发展黎医药事业,让黎医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8岁的黎族女孩符灵红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三亚开设黎医理疗馆,在她眼里,黎医这项古老的科学技术正焕发出新生命。“在各界的支持下,黎医的发展逐渐走出困顿。有了海南医学院的引领,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像我一样,了解、接受、学习黎医,无字的黎医已成过去式,有形的黎医正在壮大。”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记者 刘晓惠

图 / 摄图网、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