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硕士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课2——流行病学 1

发布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135    分享: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课2——流行病学 1

流行病学 1

一、课程概述

流行病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在人群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预防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学科。近一个世纪以来,流行病学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全球在疫苗研发和应用、传染病控制、控烟以及母婴保健等十大公共卫生成就的取得都直接或间接与流行病学研究存在关联。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分子和遗传等流行病学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应用,有力促进了流行病学学科的发展。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先修课程

选修本课程前,学生需具备公共卫生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内外公共卫生的发展史和公共卫生的基本职能,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统计方法,熟悉Epi-data、Stata等常用统计软件。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应用到公共卫生的某些领域;能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资料,釆用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和常用计算机统计软件等方法和技术,描述常见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分布及趋势;分析环境、个人行为、心理、遗传和社会决定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索主要危险因素;能组织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基于实证流行病学方法科学评估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提岀针对性的疾病干预策略。

四、适用对象

适用于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理论学、案例讨论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仿真教学手段。

六、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介绍,主要内容为:

模块一: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1. 流行病学绪论

主要内容:流行病学发展史(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作用和用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分支及展望等。

■重点:流行病学定义、作用和用途。

2. 疾病分布

主要内容: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和应用、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疾病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及其综合描述。

■重点: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疾病分布。

3. 描述性研究

主要内容:描述性研究概述、现况研究(概念、特点、类型、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普查和抽样调查、抽样和非抽样误差、抽样样本含量)、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念、类型、优缺点)。

■重点:现况研究、抽样与非抽样误差。

4. 筛检

主要内容:筛检概念、目的、类型,筛检实施原则、筛检试验评价(真实性、可靠性)、筛检效果评价。

■重点:筛检试验评价方法及指标。

5.病例对照研究

主要内容:病例对照研究原理、特点、类型(非匹配、匹配等)和用途、设计与实施(目的、类型、对象的类型与来源)、样本量、研究因素、资料整理、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分析)及联系强度指标、常见偏倚及控制、优点及局限性。

■重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OR、优点及局限性。

6. 队列研究

主要内容:队列研究原理、特点、类型(前瞻性、历史性和双向性)和目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因素、研究结局)、研究人群、样本量、资料收集与随访、资料整理与分析(人时、率、RR和AR等效应估计)、常见偏倚及控制、优点及局限性。

■重点:队列研究设计、联系强度指标、优点及局限性。

7. 实验流行病学

主要内容:实验流行病学概述、定义、基本特征和用途、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现场、研究对象、样本量)、随机化分组、对照设立、盲法应用、结局及其测量、资料整理和分析、评价指标、优点及局限性。

■重点:实验性研究设计、随机化分组、效果评价。

8. 偏倚和混杂

主要内容:偏倚概述、选择性偏倚(定义、种类、控制)、信息偏倚(定义、种类、控制)、混杂偏倚(定义、判断和测量、控制)。

■重点:偏倚种类及控制方法。

9. 病因及推断

主要内容:病因基本概念(病因与因果、因果关系的多样性)、病因学说、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生态模型、病因链、病因网络)、充分病因和必需病因、发现和验证病因(Mill氏法则)方法、病因推断原则。

■重点:病因推断原则。

模块二: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1. 疾病预防策略

主要内容: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医学模式、预防策略与措施、疾病预防(疾病自然史、疾病三级预防)、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策略与实践。

■重点:疾病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

2. 公共卫生监测

主要内容:公共卫生监测概述(定义、目的与应用、发展史)、监测种类(疾病监测、症状监测、行为及危险因素监测)与内容、监测方法与程序、监测系统评价。

■重点:监测种类及评价。

3.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主要内容:

(1)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传染病传染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免疫规划及效果评价。

(2)结核病流行病学:国内外流行现况,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3)艾滋病流行病学:国内外流行现况,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4)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国内外流行现况,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5)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国内外流行现况,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重点:重点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4. 慢性病流行病学

主要内容:

(1)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肝癌、肺癌、胃癌等):概述、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预防策略与措施。

(2)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概述、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预防策略与措施。

(3)糖尿病流行病学:概述、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预防策略与措施。

■重点:我国主要慢性病流行特征与控制措施。

模块三:公共卫生实践

1. 现场调查技术

主要内容:

(1)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抽样调查设计(围绕调查目的,选择调查现场、调查对象、样本量)、调查组织与实施、调查表设计及预调查、资科整理与分析、可能的偏倚,结果推断等。

(2)不明原因疾病的暴发调查:基于案例(中小学生不明原因脑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教学(仿真教学),掌握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方法,包括暴发调查的几个关键步骤:确认暴发、组建队伍、核实病例、获得(调查)相关的信息、描述“三间”分布、建立假设、检验假设、补充调查(必要时)、结果交流和报告、实施控制措施等。

■重点:常用流行病学调查(抽样调查和暴发调查)的方法。

2. 传染病应急处置

主要内容:

(1)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疫情处置(仿真教学):基于仿真案例,要求学生掌握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疫情处置方法及步骤,包括调查和采样、标本的运送与保存、标本的常用检测方法和分析,现场处置等。

(2)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案例(仿真教学):基于仿真案例,掌握经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处置方法及步骤,包括调查和采样、标本的运送与保存、标本的常用检测方法和分析,现场处置等。

■重点:传染病疫情处置的方法。

七、考核要求

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核占60%;公共卫生实践占30%。

八、编写成员名单

詹思延(北京大学)、冯子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伟炳(复旦大学)、陈坤(浙江大学)、马伟(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