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观点

明确定位分类管理 加快完善疾控体系

发布时间:2021-12-13  来源: 未知     浏览:87    分享:

明确定位分类管理 加快完善疾控体系

李立明 / 公卫体系建设大家谈

来源 / 健康报


       作为中国疾控中心首任主任,笔者对国家疾控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充满期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大任务,大部分是公共卫生的职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行动计划。当前,首要任务是围绕落实健康中国建设任务,重新明确公共卫生与疾控系统的职能定位,形成共识和发展规划。


       笔者认为,中国疾控中心创立时提出的“科研为依托、疾控为中心、人才为根本”的宗旨是正确的,应该继续坚持。疾控体制应保持相对稳定,机制可以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疾控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明确我国各级疾控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工作任务,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模式。国家、省级疾控机构要加强疾病防治基础和应用性研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既熟悉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的“顶天立地”的公共卫生人才;积极组织开展现场应急技术和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加强疾病和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抓好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引进高端人才,开展预防指南和疾控标准的制定;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尽快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市、县级疾控机构则重点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组织实施;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发病与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提高病原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免疫规划工作;把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作为工作重点。


       疾控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疾控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公共卫生与疾控机构作为公益一类单位,待遇“一刀切”,同样承担卫生健康工作,待遇却远远低于临床工作者,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公共卫生和疾控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对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对我国各级公共卫生和疾控机构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有统一的专业背景要求。各级疾控机构负责人应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国家和省级疾控机构一把手应选择具有公共卫生专业博士或硕士背景的人员担任,以保证相关工作由专业人士执行和落实。若非专业背景人员进入疾控系统,上岗前必须接受公共卫生专业培训。


       新时代,人口老龄化、传染病和慢性病双重疾病负担、环境污染、各种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要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就要找出其在我国流行的趋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要在国家和省级疾控机构中设立复合人才岗位,开展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应用性研究,积极推广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适宜性技术,并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到公共卫生实践中。也可以让疾控中心同时挂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研究中心(院)的牌子,给予科研职能。目前,一些省采取的此项措施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爱国卫生运动在我国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应充分发挥爱卫办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对公共卫生与疾控工作的重视,把公共卫生与疾控工作融入各级政府工作之中,使疾控工作切实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