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坚持“四个面向” 加快科技创新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南京医科大学 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创新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瞄准前沿 因势而谋
学校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抢占基础研究制高点,促进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围绕重大前瞻性医学问题和行业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在多个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沈洪兵院士团队开创性绘制了中国人群高发特发恶性肿瘤遗传学图谱,建立全国领先的肿瘤高危人群识别技术,协同建立的国家癌症防控信息管理平台,极大提高了我省乃至全国肿瘤精准防治水平。陈琪教授团队在心血管疾病调控靶点的发现、新技术新药物研发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制定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新策略和指南提供了强大基础。
创新活力的激发源于科研机制的不断改革,学校坚持“破五唯”,建立了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教育生态。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是中青年科研骨干的梯队建设展现出蓬勃的动能和生机。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设成效斐然,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成绩稳步攀升。
二、应国之需 顺势而为
国有所需,吾必前行。学校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贡献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力量。
在沙家豪教授带领下,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建立了世界首个符合黄金标准的体外精子,并获得世界首例基因敲除食蟹猴,为解决人类不孕不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16年建设的中国国家出生队列是一项大型前瞻性人群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形成了多时点、多类型的大型样本库和数据资源库,一系列重大成果的产出促进了人类生殖健康和人口品质的持续改善。孔祥清教授团队实现了国内首个自主创新介入人工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装置研发和瓣膜产品的临床转化。陈绍良教授团队创新研发“双对吻挤压技术”在全球广泛应用,并写入欧洲心脏病学会新版指南。
三、高质发展 乘势而上
学校大力推动校院、校地、校企合作,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以科技工作支撑学科建设,反哺人才培养,积极呼应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热切期盼,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学校与苏州市政府、无锡市政府、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以及江北新区融合共建,与先声药品、恒瑞医药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聚焦“四个面向”的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医教协同、科教融合,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传承校训精神和校史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激发师生迈向科技创新之路、投身服务百姓健康的内在动力。
四、生命至上 迎势而战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南京医科大学的科技工作者秉持医者初心,以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守护人民健康的苍生大医。
自2014年,“心佑工程”团队成立以来,先后赴新疆、青海、西藏、贵州、陕西、安徽、苏北等地,对家境贫困的先心病患儿免费开展救治,并获批教育部“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科技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学校附属医院派出6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与此同时,依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学科优势,学校整合多学科力量,在病例研究、抗体研发、预测模型、科普宣传、建言献策,临床手术等方面贡献南医智慧,打出了南医科技抗疫的组合拳。
“十三五”以来,学校聚焦重大民生问题,加大对基础问题与关键问题的科研攻坚力度,让科技创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南京医科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四个面向”,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