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战线动态

重庆医科大学:夯实新医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之基——举办“医研领航”校际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2-07-06  来源: 未知     浏览:447    分享:

夯实新医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之基——重庆医科大学举办“医研领航”校际学术沙龙



      为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加强校际间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实现交叉融通、跨界联合、共赢发展,重庆医科大学 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医研领航”校际联合学术沙龙系列活动。该活动立足重庆医科大学特色优势及学科布局,以校际间“携手谈学术,交流促发展”为目的,专注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的交叉领域,以线上学术讲座及聊天室互动答疑的形式开展,融合多元形态,师生共同参与。



      第一期学术沙龙围绕“癫痫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展开。北京大学医学部特聘研究员黄卓做了题为《离子通道的区域化分布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揭示离子通道在神经元中亚细胞分布状态,并阐释其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癫痫)的功能状态,同时分享了其研究团队的创新性发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田鑫副研究员以《癫痫发病中的突触机制》为题,难治性癫痫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难题和热点,抗癫痫药物的开发为改善癫痫患者的疾病处境具有重要价值,田鑫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生动地介绍了癫痫在临床上的发病特征以及相关诊疗方式。


      两位主讲嘉宾围绕癫痫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成果,让聆听报告的研究生受益匪浅。



      第二期学术沙龙以“抑郁症相关研究”为主题进行。当代社会大环境下,抑郁症普遍化、年轻化,两位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通过具体科研实例和经历分享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刘宁研究员以《重度抑郁症及其电休克治疗的临界态动力学研究》为主题,从临界态动力学分析的角度研究重度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以及电休克疗法对其的改善效果。刘宁教授指出,抑郁症研究是一个临床医学问题,也是一个脑认知科学问题,中科院和重庆医科大学应当促进多学科交流、多研究技术共用、多科研平台协力,不断深入合作,了解大脑原理、疾病真相,将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研究,造福社会大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新雨研究员以《抑郁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为题,介绍重度抑郁症是许多学者攻坚克难的方向,探索其背后的神经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周新雨以食蟹猴为研究对象,建立新的造模方法为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病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第三期学术沙龙以“科技赋能医疗发展,技术破解健康密码”为主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徐平勇研究员做了题为《 超分辨显微成像探针与方法》的分享。徐平勇围绕超分辨成像探针和方法的创新研究,为大家生动阐释了其团队关于光电关联、超分辨成像等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应用,同时详细介绍了与我校附属儿童医院合作研究肾小球疾病诊疗成果。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增益副教授带来了题为《罕见病致病基因分离与生理功能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罕见病目前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我国罕见病诊断研究面临的问题,黄增益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在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两位嘉宾对彼此的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浓厚的科研兴趣,并表达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意向。


      培育高水平医学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在研究生培养中,研究已成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随着医学科技迅猛发展,为做好未来医学拔尖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积极搭建了“研究生暑期学校”、“与大咖面对面”、“医研领航”等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学术活动平台,这些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构建起具有时代背景和新医科特色的多元学术交流体系,在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加强了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成为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有力举措。


      医学教育呈现整合化、网络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重庆医科大学将以“医学+X”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契机,持续探索搭载“新医科”内核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平台,汇聚各方资源、打破专业壁垒,从不同校院、领域、视角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引领时代的卓越科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