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战线动态

广西医科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2-10-12  来源: 未知     浏览:265    分享: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写照。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并持续推进。


      坚守教育报国信念  夯实边疆育人品牌


      2018年,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年来,团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为激励与榜样,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立足基础医学教育一线,坚持立德与树人并重、教学与科研并举、传承与创新结合,积极推动团队建设与育人、教学、科研相融合。


      2019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2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德医交融,人才培养结硕果


      为师之道,首在师德。团队始终把学习黄大年“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贯穿“三全育人”全过程,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品性的陶熔和大国情怀的养成,创新“德医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大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新时代人民健康守护者。


      一是在西南地区医学院校中率先开展解剖学“课程思政”新体系教学改革。团队紧紧抓住解剖学作为医学生启蒙第一课的关键环节,建立德育资源库;开办“虚拟教研室”和“教学沙龙”,与国内高水平医科大学合作开展克隆班教学,云端互动课堂在全国同类课程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增设“微思政”课堂,推出“一分钟微思政”、“三分钟思政小故事”等系列教改设计,构建了思政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医学专业教学三位一体的“德医交融”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系好临床医学第一粒扣子、垫好基础医学第一块砖头、开启医学教育第一扇大门,将“冷冰冰”的解剖专业课打造成“一堂有温度的生命教育课”,中国解剖学界资深院士钟世镇教授予以高度评价——“科学殿堂、人文教育、造福人民”。


      二是在“三个一”协同育人中发挥“全景式思政教育”引航作用。“用好一个馆”,即充分利用遗体捐献和疾病标本展览的生命科学馆教学资源,挖掘背后的思政元素,讲好捐献背后的感人故事,推出“永远站立的人——学校优秀党员郭德林教授率先捐献遗体、奉献医学教育”等系列感人事迹,为课程思政资源注入了活水,被收录入新华社《国家相册》,当晚点击量突破200万,令人深受教育,并被《共产党员网》转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充分达到了校园育人与社会育人的协同效应。


      “编好一本书”,即聚焦西部及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使用教材实际,牵头出版“纸-数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创新了教材“导-学-练-测-育”展现形式,融入了医学人文和临床案例,已有20余所院校使用,年用书量达5万余册。


      “开展一项活动”,即定期开展结对共建、医学绘图大赛、科普沙龙、“清明追思”等活动,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的互融互动,努力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的“守护者”、思想教育的“引领者”、学习成长的“指导者”。团队积累的工作经验与成绩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重要媒体上得到报道。



      三是在服务地方建设中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近年来,团队精心设计“学起来:丰富学习形式,弘扬榜样精神”、“讲起来:举办系列宣讲活动,抒发真挚情怀”和“做起来:组织科普创作活动,挖掘感人故事”三大板块,不断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边境、走进壮乡瑶寨,广泛开展“筑梦边疆”、“暑期三下乡”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100余场,到访基层乡镇26个,开展科普宣讲200余场,服务群众上万人。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西部地区就业率分别为85.7%、61.3%。


      教育报国,潜心治学创一流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团队长期坚守一线教学,坚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和“适度引导、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超全国平均水平19.65个百分点。


      榜样甘于奉献。团队中,国家“教学名师”谢小薰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罗国容教授等人留学海外,学成后回到广西服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投身八桂大地建设发展,无怨无悔。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广西特聘专家谭国鹤教授,长期扎根神经解剖,任劳任怨不断开拓。团队成员身处医学领域最古老、最核心、最艰苦的学科,都始终用奉献传承医学、用刻苦引领创新,忠实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担当。


      实干推动发展。团队构建有共研、共享、共进的协作机制,经过长期努力,建立了一支国家教学名师引领、青年长江学者主导、中坚力量共同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级优秀教师等各级荣誉40余人次;主编、参编教材25余部;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MBBS全英在线课程示范项目”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成省部级“金课”3门,先后在各高校推广教改经验10余次。


      服务边疆,科学研究攀高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团队始终将攀登科研高峰的勇气与扎根八桂大地的基础研究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师生勇于投入前沿创新研究。


      一是扎根八桂大地搞好基础研究。团队长期紧盯基础医学最前沿,聚焦西部边疆人民健康需求和国家战略前沿,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在重大脑疾病、区域高发肿瘤、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员主持国家及省部课题近20项、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二是立足艰苦学科创新科研体系。团队努力在创新发展中抢先一步,建成了先进的脑科学平台和大型转基因小鼠资源库,为区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做出贡献,被《广西日报》、《科技日报》报道。



      三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术交流。团队带动引领多元化交叉学科研究体系的构建,以脑科学等前沿研究为切入点,与再生医学、转化医学等学科充分进行技术融合和交叉创新,举办了系列国际学术论坛5场,打造中国-东盟学术交流名片,受《光明日报》报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始于热爱,忠于初心。面向未来,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将持续讲好医学解剖学故事,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培育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图文 / 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