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中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了解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传统文化、人文道德、知识产权、医学和动物伦理学等相关知识。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准则:应秉承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诚信,遵纪守法。不得伪造、编造或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引用资料,不得有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2.专业素养
具备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道德观念,对中医发展史有一定了解;掌握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掌握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规范地进行医疗活动;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能够学习传承中医名家学术思想;能维护本领域知识产权,具备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的伦理学知识。
3.职业精神
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浓厚兴趣和不懈探索的精神;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具有勤思善学、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职业态度。重医德、有仁心,能把关爱患者、维护人民健康作为己任;尊重生命,具奉献精神;有相关法律法规意识,熟悉医患的权利和义务,能维护患者利益与自身合法权益。
(二)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医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并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处理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能阅读和简单注释古代文献;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文献综述与分析能力;掌握临床科研设计方法。
2.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领域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掌握卫生防疫与疫情报告程序;了解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并具备中医临床文献综述与分析能力;掌握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法。
(三)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应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课程设置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要求,强化临床实践课、临床操作性训练课程以及现代医学基本技能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包括临床能力训练、科研能力实践及考核。
临床能力训练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其中,第一阶段通科轮转期间,熟读至少2本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并提交学习体会,掌握至少10个中医经典名方的临床运用,并提交学习体会。第二阶段专科训练期间,熟读至少1至2本中医经典著作,如《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等,并提交学习体会,掌握至少10个中医经典名方或导师经验方的临床运用,提交学习体会,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与撰写。跟师学习期间,可依据导师培养习惯,采用抄方学艺、一对一传授、病例分析、中医经典著作和经典名方学习、医话注解、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总结导师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以及诊疗思路。同时,穿插开展讲座培训,主要通过参加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病 例讨论、名师讲堂、中医经典著作、名方和导师经验方的学习、会议交流、教学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以获取临床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锻炼良好的语言表达水平,每位研究生在读期 间参加此类培训不得少于9次。在此基础上,应参加至少72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可采用义诊、调研、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
训练的形式主要有:管理病床,跟随上级医师及导师查房、出门诊,门诊和住院病历等的规范化书写,中医经典著作、名方和导师经验方学习方法的训练,参加各种专业讲座、病例讨论、 学术会议、社会实践等。
1.科研实践
在读期间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
2.考核(建议将执业医师考试纳入考核内容)
临床能力考核分执业医师考核、出科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出科考核
考核要求:考查研究生是否按照培养方案完成各轮转科室的要求,是否掌握了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否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考核方法:研究生每转完一个科室后,应对本人完成的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做详细记录和自我小结;科室负责医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技术及理论知识的考核和病历检查,并写出对研究生在临床能力、服务态度、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评语。
研究生的转科考核由临床医学院组织实施,具体由各二级学科及轮转科室负责。
(2)中期考核
考核要求:考查研究生是否按照培养方案完成学习计划、是否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考核方法:第四学期末考察、评估研究生的课程、论文完成及进展情况、执业医师资格证获得情况。中期考核由临床医学院组织实施。
(3)毕业考核
研究生在申请毕业考核前,应完成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全部学位课程的考试并合格,提交本人全部转科考核成绩及有关材料,经审核后方可参加毕业考核。
考核要求: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否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考核科目:中医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操作、专业知识等。
研究生毕业考核由规培基地或相关临床医学院组织实施。
考核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每项考核只允许补考1次。如仍未通过考核,则予延期毕业,于次年跟随下一届毕业生重考。
(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
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两者考核都通过视为通过结业考核。
(四)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能运用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等工具查阅古今文献;具有从社会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途径中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学术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和外语文献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分析文献或医案的能力。
2.临床实践能力
能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观察,运用中医思维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具有正确采集患者信息和规范化书写门诊和住院病历、以及如实进行病程记录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与上级医师及患者沟通能力;具有诊治临床专业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具备与专业相关的非药物疗法运用能力,如针灸、推拿等。
3.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较强的疑难或复杂病例的分析和诊治能力。能够发现临床医疗过程中的差错或问题,并具有分析、协调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对疾病诊断与治疗结局的辨识能力。
4.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医疗、政治或文化活动中具有组织、联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具备沟通和协调医护、医患关系的能力。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熟练地在交接班会议中报告病例的诊断和处理意见;具备流利报告本人或他人研究成果和现场回答问题的能力;有与国际友人或学者口头交流和文字沟通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应来源于临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临床的实际需求,体现中医诊治特点,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一定创新性,选题范围需与导师专业领域一致,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1)学位论文形式:必须体现中医学特点,并能够展示对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并实施,取得实际成效,鼓励在此基础上对中医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提炼创新或对有确切疗效的方药进行作用机制的探讨、作用原理的解读。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类、案例分析类、方案设计类、产品设计研发类等。
(2)学位论文要求:论文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技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者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无抄袭、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料,必须加以标注或重点说明;凡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予以保密或征得对方知情同意后方可以公开;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学位论文要求做到立题依据充分,研究设计合理,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目的明确,具有中医理论意义或中医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规范、合理;统计及分析方法正确;数据真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文字顺畅、数据翔实、结论可靠。
(3)学位论文体例:学位论文由研究报告和附录两部分组成,研究报告是论文的主体。学位论文除封面由各学校统一确定外,一般按照封面、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缩略语/符号说明、正文、致谢、个人简介和学术成果、附录等依次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前言、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语或小结、参考文献等要素。附录部分包含文献综述和其他相关资料,如数据、图表、调查问卷或方案、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等。学位论文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符)。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1)科学性:学位论文可为专题研究报告类、案例分析类、方案设计类、产品设计研发类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反映作者运用所掌握的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分析和研究,解决中医临床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内容和方法应具有科学性。
(2)实用性:A.临床观察类学位论文必须目的明确,方法可靠、统计正确,无论研究结果阳性程度如何,都应如实报告并判定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研究结果阴性的学位论文要认真分析、反复查证,提倡和鼓励真实地报告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的教训和阴性结果。B.案例分析报告类论文要求作者立足中医学专业领域,针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案例,科学规范地运用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学理论与临床思维,应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对该案例涉及的临床问题 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探寻共性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论文应该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应用价值或学术价值。C.方案设计类学位论文应瞄准中医临床需求, 从临床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研究目的提出设计设想,科学设计研究方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或改进临床效果,并对本专业的临床相关问题提出基于研究设计的前景展望。D.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应通过产品设计研发,解决中医临床专业实践中的关键和疑难问题,使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专业 研究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专业发展,更有效地指导临床专业实践活动。
(3)创新性: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新颖性,其创新性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一种技术或一种新发现的结论,对中医专业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在中医专业领域有一定理论价值,并能够促进中医专业领域实践和中医理论的发展。创新性可以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无论何种创新均需在论文明确标识。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应当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诚信,遵纪守法,知晓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知识产权、医学和动物伦理学等相关知识,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准则:应秉承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得伪造、编造或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引用资料,不得有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2.专业素养
有较强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道德观念,全面了解中医发展历程;具有全面的临床及相关领域知识积累,能够灵活运用临床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危重症;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熟练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科研意识和能力,具备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传承能力;能维护本领域知识产权,具备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的伦理学知识。
3.职业精神
积极适应新时代要求,热爱祖国,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医药事业,保持对临床医学的浓厚兴趣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具有勤思善学、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职业态度。重医德、有仁心,能把关爱患者、维护人民健康作为己任; 尊重生命,具有奉献精神;有相关法律法规意识,能维护患者利益与自身合法权益。
(二)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要求全面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知识;具备宽广的生命科学 知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阅读与整理古代医学文献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 文献综述与分析能力。
2.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本领域临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处理部分疑难病和急危重症;掌握卫生防疫与疫情报告程序;掌握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具备文献综述与分析能力;具备较强从事本专业领域临床科研的能力。
(三)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1.实践训练
临床实践训练安排不少于18个月,以导师所在专科为主,安排不少于3个科室(含导师所在科室)进行临床训练,主要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掌握本专业领域诊疗指南或临床路径、技术规范等,进一步提高诊治疑难病和抢救危重症能力和水平。
2.跟师学习
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跟师时间每周不少于1次。培训期间,可依据导师培养要求,采用跟诊抄方、一对一传授、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症救治与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重视总结导师临证经验或学术思想。
3.讲座培训
可在全程培训中穿插进行,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疑难病例讨论、名师讲堂、会议交流、教学试讲等多种形式获取临床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以及锻炼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此类培训不少于12次。
4.社会实践
鼓励参加72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形式包括义诊、会诊、调研、考察、临床带教、学术沙龙、科普与健康宣教等。
5.科研实践
要求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方法,并独立进行临床科研设计以及科研方案实施,完成临床科研论文,保证临床科研能力达到临床专业学位博士水平。
(四)获本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技术;熟练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与外语文献;具备搜集、整理\ 分析文献与总结、整理医案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
2.临床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中医思维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独立处理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和危重症;具备应用专业相关的非药物疗法的能力(包括针灸、推拿以及其他非药物疗法);具有指导采集和书写病历与病程记录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包括与上级医师、其他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沟通能力);具备较强的符合临床专业博士学位要求的职业胜任能力。
3.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较强的分析与诊治疑难或复杂病例的能力;及时发现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及时发现医疗差错并进行分析与处理;具有较强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结局的辨识能力。
4.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组织、联络、沟通与协调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文化活动;具有较强协调医护、医患关系能力。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熟练地在交接班会议上报告病例诊断和处理意见;能够在国内外学术平台,流利地报告本人或团队研究成果,并具备现场回答问题能力;具备与国际友人与学者进行口头交流与文字沟通的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研究内容须与导师研究方向或专业领域一致,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包括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与疑难病相关经典理论与名医经验传承及其应用研究,病因病机与证候演变规律、特色诊疗方法与技术及其疗效评价与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常见病健康管理研究,以及临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创新性研究等。临床研究设计鼓励前瞻性研究方法,鼓励开展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1)学位论文形式:必须体现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特点和优势,并能展示研究生对临床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反映研究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对临床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创新性。不主张提交单纯以总结导师临证经验和文献整理、医案医话等内容的学位论文。对“师承”类博士论文根据相关培养要求具体执行。
(2)学位论文要求:论文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技诚信原则,论文必须由研究生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或交叉完成的学位论文,必须明确标注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实际研究内容;研究档案或数据必须具有可溯源性。严禁抄袭、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料必须加以标注或重点说明;凡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当予以保密或在征得知情同意后方可公开;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应遵守国家法律,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学位论文具体要求应该做到依据充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文字顺畅、数据翔实、结论可靠。
(3)学位论文体例:学位论文由研究报告和附录两部分组成,研究报告是论文的主体。学位论文除封面由各学校统一确定外,一般按照封面、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英文 摘要、目录、缩略语/符号说明、正文、致谢、个人简介和学术成果、附录等依次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前言、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语或小结、参考文献等要素。附录部分包含文献综述和其他相关资料,如数据、图表、调查问卷或方案、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等。学位论文字数应不少于3万字(符)。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1)科学性:学位论文应立足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和方法应具有科学性。
(2)实用性:学位论文必须明确研究目的,着眼本专业领域临床实践与学术发展需求,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行,正确应用统计学技术,无论研究结果的阳性程度如何,都应讨论研究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研究结果阴性的学位论文必须认真分析原因,提倡真实报告研究过程中阴性结果并认真总结相关教训。
(3)创新性: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创新性可以是理论创新、研究思路创新、诊治方案与技术创新、治法与方药创新、研究与评价方法创新等。创新形式可以是原始创新以及集成创新。创新点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