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观点

两会之声 | 高校建设和教育发展,书记校长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3-03-28  来源: 未知     浏览:74    分享:

高校建设和教育发展,书记校长这样说

  

来源 / 综合自《光明日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国两会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委员等畅谈高校教育。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 郝平代表】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大着力创新育人模式,落实“强基计划”,建设了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将基础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面向民族复兴新征程,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推动基础学科与跨学科人才培养领跑式发展,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领军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 · 金力代表】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线性接续关系已被逐步打破,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已成为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党和国家围绕基础研究,在科研、育人等方面不断凝聚共识,出台各类支持举措。在金力代表看来,基础研究通过解决科学问题,可能催生重大技术和应用;应用研究往往会触发重大的科学问题突破,进而可能从不同应用范例中归纳共性规律。


     “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根本上是因为起引领支撑作用的基础研究还不足、核心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些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实际上并没有足够聚焦核心科学问题,而是在别人的框架下做跟踪型、验证型研究,无法转化为未来在该领域的自主突破和技术优势。一些面向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还没有真正围绕应用需求,解决不了实践问题。”谈及基础研究,金力代表说,“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实现全面超越,就要在自己家的院子种自己的树,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结出自己的果子。”


      金力代表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发动机、策源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任务,具体到科技创新,就是应扛起“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重任。基础学科强基固本,是高校建好学科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孵化“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第一原动力。


      在金力代表看来,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条件越来越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提出好问题,解决好问题’为导向,在教师评价、学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研究者更多地投入原始创新”。


      “比如现在常说的‘揭榜挂帅’,不光要解决‘谁来揭榜’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榜从哪里来’的问题,凝练高水平基础科学问题,引导大家做真正好的研究,才能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效能。”金力代表介绍,2022年年底,复旦大学根据最新一轮一流学科编制方案,建设了首批20个学科学术发展中心,试图打造以学术共同体为单位的学科议事机制,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构建“融合创新”的长效机制。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复旦大学新近设立了“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将通过项目资助管理模式与配套机制体制的创新,持续稳定支持具有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探索交叉融合领域,冲击国际顶尖重大科学问题,营造鼓励潜心研究、长期攻关的科研环境。


      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金力代表说:“全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原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加速形成以我为主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 杨贤金代表】服务科技创新 加强源头供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能力也有信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贤金代表说,大学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是培育科研人才、创造科研成果的摇篮,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当前国之所需,是未来发展所趋,也是大学使命所在。


      把大学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杨贤金代表认为,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要充分激发这些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和后备力量的创新能力与活力,大力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机制束缚难题,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是大学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路径。杨贤金代表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平台、大团队、大设施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逐步加强。“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大学应该集聚力量、集中资源,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服务‘国之大者’,坚持‘为党分忧、为国担当’;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要瞄准国家急需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大平台、组织大团队开展集成攻关;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锻造‘大国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杨贤金代表说,基础研究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都发挥着先导作用。“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都要在基础研究上找解决方法。“大学有丰富的基础学科资源,深厚的研究底蕴,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开展基础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认为,在基础研究上寻求突破,一方面要先做好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找准“空白点”,下好“先手棋”,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自由探索,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不断认识新事物、揭示新规律。


      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一环。杨贤金代表认为,大学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锚定科技发展前沿,超前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助力前瞻性、开创性、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作用,建设更多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将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转化为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 严纯华代表】不断增强中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校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全方位、全要素、各领域提升质量水平,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代表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重要部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特别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随着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竞争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明显夯实。


      “这些成绩与变化,正是新时代十年高等教育驰而不息、奋斗耕耘的缩影。”严纯华代表说,我们应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回答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撑。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紧盯“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多措并举,提高质量、改善条件、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历史机遇。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的平台,也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校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不够均衡,尤其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短板。大多数成果还‘沉睡’在‘书架’上,推动这些成果摆上‘货架’,是我们高校必须从内部率先解决的问题。”严纯华代表强调。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高等教育面对的新课题。严纯华代表说,经过长期的努力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初步具备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客观上来讲,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低效率向高质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发展的进程还没有完成。高校只有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数字经济模式迭代升级,从单纯依靠人财物等要素投入线性产出科技成果向实现倍数甚至指数级投入产出比转化,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化,从资源支撑力向科技创新力转化,才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严纯华代表建议,高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教融合提升育人能力、培育会聚高水平人才队伍等关键着力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科研实践与管理能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高校要在重大项目建设、前沿科技问题攻关、企业行业难题破解等过程中主动领任务、站前排,提高参与度与贡献率,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


      严纯华代表说,要强化各高校之间的人才、教学、科研等要素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成效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需求和区域发展目标,协同打造学科高地,联合产出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区域高校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成效,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 乔杰委员】


      完善健康大数据共享机制


      健康医疗大数据蕴藏了丰富的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等海量信息,是人民健康保障的数据金矿和证据源泉。然而,目前我国医院诊疗和医保等健康医疗大数据利用缺乏完善的共享机制。数据共享多局限于政府、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等组织,尚未形成面向广大专业机构、团队开放共享的原则、规范、标准。


      为此,建议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利用。政府可指定专门机构或部门,制定工作机制和流程,负责数据共享申请的审批、督促、推进等工作。同时,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云端共享平台和智慧分析挖掘平台,降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门槛,监督已共享数据的使用情况,督促分析进度,掌握阶段性分析结果。此外,应在高校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相关教材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缓解这一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 张平文委员】


      瞄准国家需求 培养拔尖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作为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委员始终聚焦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支撑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今年全国两会,张平文委员提交了《关于“培养导航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他提出,北斗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结构性调整,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规模和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相关学科创新中心,形成创新人才高地和人才体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武汉大学作为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的重要技术基地,在空天科技研究,尤其是北斗建设和应用中取得了先发优势。”张平文委员介绍,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有组织科研,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交叉创新的链条,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创新“无人区”,在北斗时空基准与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交叉学科领域做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的前沿研究。


      新时代如何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张平文委员认为,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武汉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体制机制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学术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明确学科发展关键突破方向,推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新突破,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立足原始创新,一直是武大人不懈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武汉大学在北斗导航、对地观测、子午工程等优势领域加大科技攻关,连续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充分彰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自觉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今年学校工作的主题是“学科建设年”,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张平文委员提出了许多关于办学治校的思考。他特别强调,一方面以基础学科为主导,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注重原始创新,鼓励开展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另一方面,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下好“先手棋”。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等方式,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中塑造学科新优势。


      去年,武汉大学牵头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两大基础科学中心正式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率先突破;积极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和新文科建设,咨政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使命光荣,责任在肩。“今年是武汉大学130周年华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也是锐意进取、再创辉煌的新起点。”走在蓬勃发展的当下,张平文委员干劲十足,“要重视文化传承,进一步树立学校发展的文化自信,维护并发掘学校品牌价值,坚持用大学精神凝心聚力;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用改革创新精神破解体制机制难题;要强化系统思维,一体化推进改革发展,分层分类进行政策引导;要注重学用贯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寻求新机遇,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新赛道新领域寻求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 谭铁牛委员】


      努力当好新时代教育改革排头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委员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不论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都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没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就不会有现代化强国。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当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2022年11月起,我校开展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大讨论。”谭铁牛委员介绍,在此基础上,学校启动实施了《南京大学“奋进行动”实施方案》。“奋进行动”包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有组织科研等16个专项行动,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以“南大式奋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人才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争取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高校要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聚焦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聚焦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生态等“三个聚焦”,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着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谭铁牛委员介绍,南京大学充分把握人才第一资源在强校兴国中的支撑作用,打造以“擎天计划”“腾飞计划”“跨越计划”“毓秀计划”为主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人才成长激励体系。通过着力实现高端引领、着力实现柔性引才、着力实现评价改革等“三个着力”锻造一支高峰突出、结构合理、支持精准、促进有力的人才队伍。


      谭铁牛委员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构成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南京大学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目标,以“学科生态内涵式体系化创新、文理工医高质量融合式发展”为建设思路,通过加快推进高峰学科建设、加快优化交叉学科布局、加快推动薄弱学科跨越式发展等“三个加快”不断优化学科布局。


      谭铁牛委员表示,面对我国基础研究底层能力不足、前沿技术相对落后、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复杂形势,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与博弈的主要战场。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南京大学着眼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通过进一步强化科技攻关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大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机制等“三个进一步”,推动学校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凸显。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重要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谭铁牛委员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 孙宝国委员】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项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新征程新起点,对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和根本是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要紧紧围绕核心使命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系统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设高水平学科和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学科建设系统性,持续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特别是针对现实问题解决,培育形成若干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生长点,推动学科和学校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学术前沿上下功夫,瞄准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基础理论、重大理论的创新突破。


      建设高水平人力发展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精准引培一流师资。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健全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在这方面,北京工商大学坚持“商科做强、工科做精、工商融合、双轮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在工商融合、商科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