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动态

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针灸穴位效应传承创新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3-12-28  来源: 未知     浏览:47    分享: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穴位效应传承创新教师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写照。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并持续推进。


      2023年8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领衔的“针灸穴位效应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梁繁荣教授为引领,依托于针灸推拿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始终坚守“针砭济世、真心育人”的精神内核,汇聚成一支汇通古今、融通中西、团结奋进的多学科交叉队伍,让我们共同领略这支团队的风采。



      针灸穴位效应传承创新教师团队成员共39人,平均年龄43.8岁,博士学历占比89.74%,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达71.79%。近年来,团队培育出全国针灸领域唯一的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以及全球仅有两个获奖团队的世界针灸联合会首届科技特殊贡献奖——“天圣铜人奖”;培养出针灸领域唯一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学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曾芳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赵凌研究员等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5人次;涌现出列车上施针救人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张虹教授、全国中医药院校优秀学生工作者杨莎老师、四川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及提名奖”张译老师、李享老师等优秀典型,充分彰显人民教师的家国情怀。


      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在健康护佑、科研报国、抗击疫情、乡村振兴中奋勇争先,十年间共培养出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学生三千余人,硕博士研究生七百余人,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健康卫士。


 

      信念为基能力为重,倾尽丹心桃李盈枝


      团队秉承“仁爱为魂、精诚为本、传承为根、创新为要”的育人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卫生健康战略需求,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聚焦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开展“六有”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知培元、以行致远,依托课程思政建设深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搭建“行走课堂”,强化实践成效,筑牢“仁医”本色,构建起中医药信念教育体系。


      强化专业建设,围绕“精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针灸推拿学专业获批教育部一流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全部获批部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


      加强智慧赋能,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研发针灸虚仿实验教学智能设备,率先践行“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针灸学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中医药传承教育信息化新体系。


      深耕教材建设,“十三五”以来主编、副主编行业规划教材37部,团队负责人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获首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至今总印数超24万册,是行业内影响最大的教材。同时团队还牵头编写了首套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双语特色教材,引领外向型人才培养。


      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考研上线率均位居全国同专业前列;学生学位抽查合格率为100%、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 98.5%,学生培养质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直面质疑勇挑重担,传承发展享誉全球


      “中医药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先锋,针灸目前已在世界19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根植深厚的文化资源。在2007年11月召开的美国针灸学会年会上,“经穴效应特异性”被一致认为是关系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2011年美国针灸协会发表的“白皮书”也将“经穴特异性” 问题列为针灸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命题。


      在团队负责人梁繁荣教授的带领下,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60余项,围绕穴位效应特异性的临床评价和生物学基础,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


      经过二十年潜心钻研,团队搭建起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组建全国第一个国际嘌呤信号研究中心,斩获2021年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奖,打造了针灸学科国际合作示范区;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Peter Illes等7个国家的13名国际顶尖科学家加入,引智入川、智力共享成效显著;派出15名教师和26名学生赴外访学、联合培养,拓展国际学术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十年磨一“针”,团队率先将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方法技术引入针灸研究领域,示范了我国针灸学创新研究;率先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流行病学方法引入针灸领域,创建以“理、法、证、验”为核心的循证针灸学理论体系。团队围绕“穴位效应特异性”形成了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首次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国际学术界对穴位是否存在的质疑,深刻揭示了穴位效应规律,阐明了穴位效应的生物学基础,丰富了传统穴位理论,将针灸穴位效应特异性的国际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成为国际针灸穴位研究的领跑者。


      近年来,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先后入选2020年和202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评选的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Gastroenterology、Neurology等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学科所在的临床医学进入ESI前1%;团队荣获世界针联颁发的首届天圣铜人奖“科技特殊贡献团队”。



      施针济世服务地方,燃灸起疴香飘世界


      团队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核心内容,面向人类健康全过程和生命全周期,将国家级重点学科平台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优势,在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加强中医文化科普、增强国际健康服务等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团队牵头制定24种疾病针灸优化治疗方案,编写的《针灸治疗贝尔面瘫循证指南》成为WHO西太平洋地区第一批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示范,相关结果被纳入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NICE)《头痛诊疗临床指南》和《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丰富了疾病的临床诊疗决策,提升了针灸临床疗效。团队聚焦科技成果的智能转化应用,先后搭建起了穿戴式智能针灸穴位信息采集系统,组建了“互联网+”针灸诊疗循证决策支持平台,研发了针灸虚拟仿真系统、智能针灸电针仪、手表式穴位敏化诊疗仪和智能艾灸机器人等,提升了临床服务能力,获得了国际PCT专利1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相关转化成果已应用于全国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7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患者人群超50万,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


      团队成员先后在瑞士、泰国、莫桑比克等地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发表中医药科普文章,举办了“针灸的科学奥秘”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提升了民众对中医药的了解与信任。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团队成员研发“防疫辟秽”中药香囊、熬制发放中药大锅汤,惠及3万群众;组织11万支皮内针发往湖北,向海外邮寄1000个爱心包裹;全国首发《新冠肺炎针灸干预指导意见》等指南6部,制作防疫科普视频5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护方案》制成中、英、日、韩、葡文版,向世界各国提供“成中医”方案,分享中医智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穴位效应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始终铭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始终牢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针砭济世、真心育人”的精神内核,扎根西南,引领全国,影响世界,以小银针捍卫大健康,谱写中医针灸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图文 /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