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深入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工程,探索“数智赋能、协同创新”浙江模式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创于1953年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来校视察指导,先后四次对学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嘱咐学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在六十余年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求本远志”校训,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理念、“求真、求实”校风和“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精神。
第二临床医学院始建于2000年,办学20余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和浙江省卫生健康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一大批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2010年被授予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本科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6年获批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浙江省一流学科(临床医学)优势办学,临床医学学科ESI排名已进入世界前3‰,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70人,研究生587名。专业秉持“素质为先导,能力为重点,胜任为目标”,立足“健康中国战略”新需求和新趋势,结合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医研协同发展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人才培养:以一流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
1、夯实教学主体地位。围绕课堂教学链、创新实践链、交流合作链的横向培养轴,及本硕博阶段的纵向培养轴,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能力进阶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修订完善临床医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
2、建立“课程项目双轨”体系。设置分阶段、线上线下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建立本硕相衔接的科研创新课程。由第一阶段的理论、方法学习逐渐过渡到第二阶段的项目引导,全方位、多角度保障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3、注重知识与实践双提升。建成研究生线上专业课程群25个,从基础技术前沿到临床进展系统开展专项培训;建立临床案例库3个,进阶式思维训练提升专业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4、创新“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成立未来学院,以临床病种为方向,建立多元导师组,注重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型人才。
近5年,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率平均97%,优良率在省属重点高校中排名前列。近5年临床医学本科执业医师综合通过率均排名在全国前15位。在2021、2022年全国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TOP20)中,我校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1位、全国医药类院校第4位。
师资队伍:以提质强师为核心,拓宽师资发展新途径
1、加强“人才首位”战略。“一把手”牵头出台人才新政十八条,高质量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海内外学科带头人引进计划”和“远志工程”,推进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引导教师从事科学创新与潜心教学。
2、推进导师组培养模式。重视多学科背景师资的招聘与培养,建立“临床与基础、临床医学与中医学、医学+”交叉学科”导师组培养机制。
3、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明确“十个一”培养目标,形成“多层次、多举措、多途径”青年师资队伍培育模式。
4、创新“双通道”临床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医生)职称晋升文件,实现科研、教学等效评价,开启“科研-教学”晋升双通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化,保证评价的客观、公平、公正。
目前师资队伍中拥有多名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人才,尤其在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等方向实力雄厚。目前专业教师博士学位占比超过70%以上。
医教协同: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动基地新发展
1、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构建网络学习资源、技能模拟资源、应用实践案例资源公共平台,建立10门跨学科数字知识图谱,满足远程各基地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需求。
2、搭建基地的数字质量平台。开通各基地同步云课堂,实现跨区域同步远程督导;搭建学院的数字化质量看板,及时了解各基地的建设情况与人才培养现状。
3、建立远程教学示范活动。开通基地远程教学门诊及教学查房,每年召开基地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以先进为标杆,促进临床带教水平与教学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