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学会快讯

新闻 | AI赋能医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行动会议暨在线课程建设及教育改革研讨会在锦州召开

发布时间:2024-10-18  来源: 未知     浏览:3    分享: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AI赋能医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行动会议

在线课程建设及教育改革研讨会在锦州召开

      2024年10月11日-12日,由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主办,锦州医科大学承办的AI赋能医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行动会议暨在线课程建设及教育改革研讨会在锦州成功举办。

微信图片_20241013180859.jpg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培养质量处一级调研员陆敏,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辽宁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于洪江,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线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学堂在线副总裁张波,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艳,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学梅,锦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曲巍出席开幕式。大会开幕式由锦州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钟红珊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013183635.jpg

      开幕式上,陆敏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正对当今世界进行着深刻的变革,为研究生教育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和教育部高度重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通过加快培养理念革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强关键培养要素和强化培养质量保障等举措,注重研究生教育改革,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她表示,AI赋能医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需求牵引,全面准确把握新时期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受众对象、培养过程、评价标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变化,识变、应变、求变;要坚持数据驱动,充分发挥数据的创新引擎作用,将数据治理作为驱动改革的关键要素,释放海量数据在医学研究生教育场景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过程,创新教育方法,重塑教育生态;要坚持协同开放,主动适应数字时代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和单位地位,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融合及自创性共建共享,有组织地加强资源建设。她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规律,积极探索AI智能,不断完善医学人才培养的体系,对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图片_20241014104039.jpg

      段丽萍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器,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深远深刻影响。在医学教育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步,助力了学习的高效提升,人工智能辅助的自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灵活的学习,海量教学资源和虚拟结合的教学场景,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接触罕见病和模拟临床体验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次研讨聚焦智能时代如何提升师生胜任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以适应未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她介绍了全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情况。她表示,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线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2.0版时代,希望借助本次研讨和项目申报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全过程全流程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系统构建国家级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动医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41013184028.jpg

      于洪江在致辞中代表辽宁省教育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辽宁省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提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意见,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明确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智能化教育教学改革。他表示,在线教学的融合创新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把握我国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加快进行多样化创新探索,需求牵引持续迭代,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各阶段,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微信图片_20241013184640.jpg

      曲巍在致辞中代表锦州医科大学向长期致力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医学研究生培养,给予锦医事业关心支持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始终肩负着办好人民满意医学教育,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接续奋斗前行。始 终肩负国家使命,始终服务国家需求,立足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紧密围绕辽宁全面振兴需求,积极助力城市发展,写好地方应用型高校大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九大计划”“十项工程”,扎实推进“一二三五十”发展战略落实落地,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新征程上正阔步前行。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深入思考人工智能高质量赋能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各阶段的实践路径,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新体制新机制,寻找学科特色发展的新动能。他希望借助本次会议,能够为各位专家学者搭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交流平台,携手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协同创新体系,共话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微信图片_20241013184746.jpg

      钟红珊宣布AI赋能医学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行动会议暨在线课程建设及教育改革研讨会正式开幕。


      本次大会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提供新动能主题,大会主旨报告分五个阶段进行。

微信图片_20241013190836.jpg

      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董艳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014103944.jpg

      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航)主任郝爱民教授作“AI+VR:智能化虚拟患者助推医学实践教育创新发展”报告;张波作“学堂在线AI课程建设应用解决方案——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报告;北京浪潮云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勇作“大模型驱动的未来医学教育创新与实践”报告;段丽萍作“AI赋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现状及挑战”报告。


微信图片_20241014154423.jpg

      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副院长崔爽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013192129.jpg

      会上,钟红珊作“全面振兴新突破 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特聘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汪旸作“小议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报告;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青作“AI背景下医学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的思考”报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展翰翔作“AI赋能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现状与展望”报告。


微信图片_20241013185021.jpg

       主旨报告第三阶段由任学梅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014104443.jpg

      会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教学副主任潘韶霞作“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在口腔医学教育的应用与实践”报告;大连医科大学中药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张琳作“AI推动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建设”报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学部主任张菲菲作“以学为中心的AI技术赋能在研究生课程妇产科中的设计与实践”报告;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作“人工智能何以重塑教育形态”报告。


微信图片_20241013185117.jpg

       主旨报告第四阶段由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曹世奎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014092506.jpg

      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刘叔文作“数字化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医学生实践技能提升为例”报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周国鹏作“研究生临床教学中AI思维的应用”报告;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肿瘤中心副主任王大亮作“数智时代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医学通识课为例”报告。

微信图片_20241013185024.jpg

      主旨报告第五阶段由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徐军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014104437.jpg

      会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初明作“AI赋能《高级医学免疫学》在线课程建设”报告;南京医科大学教务部副处长、人体解剖学系主任张永杰作“《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生课程的综合建设与探索”报告。

MC452776.JPG

      推动研究生教育数字化建设既是新时代使命,也是高质量发展需要。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形成了学界业界对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共识,共同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建设发展的创新探索,赋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医疗行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提高智慧教育资源的贡献度,协同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