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观点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

发布时间:2025-02-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2    分享: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

源 /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纪志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罗玲(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基本特质的规律性认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力谱写教育强国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一、牢牢把握从百年沧桑向民族复兴迈进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政治特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矢志不渝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全力推动中华民族从衰败凋零走向欣欣向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淀了深厚的自信与底气。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特别是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政治特质,从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出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 

  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向。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是要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三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牢牢把握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的历史契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经济特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既不靠掠夺,也不靠殖民,凭借中国人民自身奋斗,高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中国奇迹”。如今,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是全球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 

  但是,我国工业虽然总体规模庞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另外,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激烈交锋,大国竞争与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鼓吹“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企图通过科技垄断、技术封锁、贸易壁垒干扰别国创新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稳定。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经济特质,着力建设具有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的教育强国,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与“卡脖子”难题,防范化解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隐患。 

  坚持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一是要坚持一体化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倍增效应。二是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着力提升高校基础学科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三是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三、牢牢把握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基本国情,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人口特质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实现了从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增减分化的趋势特征愈发显著。必须全面把握我国人口结构的新变化,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人口特质,着力建设具有强大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的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坚持把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出发点。一是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应充分发挥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功能,科学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大力推进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二是要全面推进教育理念创新,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推进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三是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 

  四、牢牢把握从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发展趋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文化特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既有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世界闻名的伟大思想巨匠,也有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科技成就,还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众多文学瑰宝。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进入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推动文明转型与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上下求索,我们今天终于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文化特质,厚植中华文化沃土,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坚持把彰显文明气质、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作用,鼓励当代青年自觉肩负起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形象的时代重任。二是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提升中华文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贡献教育力量。三是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凝聚世界文明共识,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