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脚印 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祝贺“遵义医学院”更名“遵义医科大学”
图片来源 / 遵义医科大学官网
2018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部门同意遵义医学院正式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
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本科医学院校,到红色圣地遵义的首所本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一步一个脚印,从东北,到西南,为国立学;一步一个台阶,为国育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书写更加精彩的传奇。
1 辗转的脚步:东北西南为国立学
遵义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其前身“大连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本科医学院校。
在经历从无到有且波折不断的艰难时光后,学校于1950年转为国家卫生部门直接领导。
迅速崛起的大连医学院学者云集,群星璀璨,享誉世界的微生物学家魏曦、我国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吴汝康、药理学家张毅、生物学家伍律、生理学家吴襄等一大批中科院学部委员相继来校任教,形成并构建了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术重镇和优势学科群;而他们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更是成为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铸就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1955年起,学校解剖、生理、生化、药理4个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都要承担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
1965年,为落实党中央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和支援三线建设战略部署,学校遵照国家卫生部门安排南迁至革命历史名城遵义。
1969年,学校正式更名为“遵义医学院”。
身处革命老区的遵医人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己任,不断践行“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铸就了“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
学校多次组织医疗小分队下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到田间地头,向人民群众传授疾病预防知识,以精湛的医技和热忱的服务赢得了老区人民的交口称赞;学校积极承接卫生部门及省委的委托,主持举办了多期全国及贵州急腹症学习班,为培养医疗骨干人才数百人,为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8年,在齐锡珠教授的倾力打造下,学校增设口腔系,是当时省内仅有的口腔医学本科专业。
然而,就在形势向好之际,遵医再次遭遇了事关命运的重大考验。
1982年前后,为支援大连医学院复建,南迁遵义的教职工中94%分批分期调回大连,这几乎“归零”的状况令办学陷入困境。
这时,以陈荣殿院长为代表的一批老教授、老同志挺身而出,选择扎根山区,带领师生开始“二次创业”。
学校一方面积极运作,调入大批骨干教师充实教学、医疗第一线;另一方面狠抓自主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力度,为振兴遵医储备了一批骨干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敬业为民的实用人才”的教学思路,先后与贵州、四川、广东多家医院签订教学合作协议,并建立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规范化的临床技能考核系统,有力地提升了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
1983年,卫生部门组织的全国44所高等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业务统考中,遵医学生以平均总分83.04的成绩,名列西南区之冠。
1995年12月28日,学校附属医院挂牌成为贵州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
进入21世纪,学校开启了加速跑。
历史的胜出者,往往能够在关键节点,作出适应把握引领大势的重要选择。为了打破西部地区人才引进难等问题,学校另辟蹊径,与珠海市正式签约,设立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开创西部高校在沿海开放城市办学之先河, 有力地拓展了办学空间,并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2008年,学校获得“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
2011年,学校附属口腔医院被评为“三级口腔专科医院”,也是贵州省首家三级口腔专科医院;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教官培训基地资格。
2011年,规模日益强大的遵医启动了新蒲校区建设。新校区占地面积1794亩,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
2012年11月,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学校新蒲校区正式入驻,并举行开学典礼。
2014年,学校口腔医学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专业认证。
2016年,贵州省政府部门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签署共建遵义医学院协议,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8年12月27日,经国家教育部门同意,遵义医学院正式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以时光为轴回溯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荣与梦想,跋涉与执着,从而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迎接未来——
你好,遵义医科大学!
2 铿锵的脚步:科研育人齐头并进
70多年披荆斩棘,70多年风雨兼程,如今的遵义医科大学,已成长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办学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型省属高校。学校坚持“以德育人”,依托长征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红色精神的鼓舞和教育。学校遵义本部多年居省内理工二批次平行志愿投档最低分排名前列,省外理工(医学类)专业录取最低分也高出当地二本控制线10—100分不等,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4月,麻醉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3个专业首次在贵州、四川开展一本批次招生。2016年5月,新增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药学、药学类、公共管理类5个一本专业(类)招生。2017—2018年又新增护理学、制药工程、预防医学、儿科学4个专业为一本招生。至此,学校的一本招生专业(类)达12个,一本批次招生辐射全国12个省份。
学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广泛,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学校积极推进农村免费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组织学生开展义诊活动、居民健康体检活动、村卫生室见习活动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内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现有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实习基地共152家,遍及贵州、四川、云南、广州、江苏、重庆等省市。2013年至2018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4%以上。2013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评选中,学校成功入选55所候选高校,获得国家教育部门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学校每年开展用人单位回访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贵州、重庆、云南、广东等多个省市的用人单位,各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学校涌现出被誉为“中国反兴奋剂之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杨天乐教授,放射诊断学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华西医院影像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龚启勇,世界肿瘤领域著名科学家崔征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刘杰,哈佛大学研究员王宁海,耶鲁大学研究员胡荣,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谢恒、任朝霞等一批杰出人物。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不断取得长足发展。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遵义医科大学现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中心两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4个,其他各类科研平台24个,形成了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的科技平台布局,并以此为基底。
科研团队方面,学校现拥有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7个。学校有1人入选组织部门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两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省内仅有5人)。
近5年(2014—2018年),科技项目共立项2655项,总经费达3.71亿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立项7项,在西南地区医科类院校名列前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17项,截至目前,学校已连续9年立项数在贵州省高校中位居第二。
近5年,学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项,2015年—2017年连续3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学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770篇,其中核心期刊2820篇,被SCI、EI、ISTP收录1067篇,在《柳叶刀》《胃肠病学》等世界医学尖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此外,依托校内科研团队和平台资源,学校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使命,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开发出赤水金钗石斛、绥阳金银花、剑河钩藤、正安白芨、正安野木瓜、大方天麻、凤冈锌硒茶等40多个地方特色产品,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大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积极申报并获批贵州省兰科药用植物繁育及高效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先后与遵义市红花岗区等5个县级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县域特色的中草药产品;同贵州百灵等15个制药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建立产学研基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为科技扶贫探索出了新的模式,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创新帮扶模式,深化对口支援及医疗联合体建设,在精准帮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率先创建了托管式帮扶的“仁怀模式”,协管式帮扶大方县、凤冈县、德江县、思南县和石阡县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荣获“贵州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十佳单位”称号,2016年获得“全国医疗扶贫贡献奖”。
3 攀登的脚步:外引内培力揽高才
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翻开遵义医科大学的“人才簿”,班子成员的实力令人惊叹。11人中,二级教授5人,博士5人,博导3人,硕导8人。党委书记何志旭教授为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着突出贡献;校长刘建国教授为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而学校党委副书记田宗远教授不仅毕业于遵义医科大,更是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全部奉献给学校。
在这些“大牛”引领下,学校通过外引内培、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等方法,会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93人,其中高级职称761人;博士、硕士855人;教授294人,副教授467人,其中,二级教授17人,兼职博导25人,硕导807人;目前学校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家和省政府部门特殊津贴专家3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共6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生部门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核心专家共16人。
在“外引高才”方面,学校高度重视人才的教研教学能力,通过面试、试讲、开设小讲座、综合能力测试等方式对应聘博士进行教研教学能力考察;在博士到校后,各院系根据其学科方向,指定经验丰富教师实行“青年导师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帮教带教”工作,同时推荐他们参加院系和学校层面的教师讲课大赛、教案比赛等,全面提高其教研教学能力。“精选严培”之下,引进的博士不仅善于将知识融会贯通,且教学方式灵活,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还持续加大科研经费的配套投入,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并建立有效的科研奖励计划,为博士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其中,药学院的韩文勇、贺春阳等博士成功通过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遴选,陈永正博士团队荣获贵州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近3年学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博士申报获准立项的占了近一半。高层次人才在学校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思维,加强团队合作,强化学科交流,优势日益明显,发挥了科研领衔作用。
除了“外引高才”,学校还非常重视“内培高才”,尤其针对薄弱学科、还没有硕士授权点的学科,更是尽力为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创造条件,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助其成长。公共卫生学院的俞捷博士荣获贵州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此外,学校自2008年起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先后引入106人次,涵盖药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解剖学、医学生物学、医学信息工程、外语、护理学、麻醉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人文医学、图书情报学等专业和学科,其中省级“候鸟型”高层次人才23人,校级“候鸟型”高层次人才89人,在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对外联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学校先后推送9位“候鸟型”高层次人才申报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项目,已有6人获得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和千人创新创业人才称号,2017年推荐的3人也已答辩结束。
“候鸟型”人才在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其中,解剖学教研室“候鸟型”人才张晓明教授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及海外教学资源开展远程双语互动教学,既充分利用海外或校外的教学资源,又帮助学校学生和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外国语学院“候鸟型”人才吴平教授为学校培养了粟向军、唐嘉梨两名博士研究生,同时引荐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协同合作,助力学科发展;“候鸟型”人才何克勇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培养一名博士研究生;公共卫生学院“候鸟型”人才郑伟教授协助学校李岩、申旭波、周远忠等几位老师争取留学项目并获得科研项目支持、中央人才专项经费资助等;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候鸟型”人才周少玉、刘杰教授致力于实验室建设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协助学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并取得较好成绩。
2016年,学校编制内高层次人才共申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厅级社科基金2项,厅级自然科学研究各类创新平台、人才团队项目19项。2017年高层次人才(含候鸟型高层次人才)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全校获得62项,其中有一位博士获得了两项)。
“候鸟型”人才还利用新科研及工艺,协助并提供学校所在学科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关的特殊试剂及特种设备,开展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后期实验室运行争取时间、节约成本。 同时各学科将“候鸟型”人才纳入重大项目、团队项目等申报的课题组成员,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在科研实力、人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潜在作用。“候鸟型”人才还在国家级别项目申报过程中严格指导前期工作,为项目成功申报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按双方约定,“候鸟型”人才在工作周期内须在学校学报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2016年“候鸟型”人才在《遵义医学院学报》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2017年发表5篇,涉及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药学、内科学、预防医学,为学报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夯实了基础,更提升了学报办刊质量及国际影响力。
4 奋进的脚步:新起点上再创辉煌
时间新故相推一往无前,奋斗接续发力永不止步。
渐入佳境,生源质量和招生层次不断提升,就业率保持高位。
“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
“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聆听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让遵义医科大学师生心中有着别样感动,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奔跑、不懈奋进。
面对未来,学校将秉承“明德笃学 求是致用”的校训,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突出“弘扬长征精神,注重实践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科学规划教学、科研、医疗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重人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医学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的能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遵医人的信念坚守与顽强拼搏,把学校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2019年,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向前走,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