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实
当前位置:首页 >交流培训 >会议纪实

药物分子靶标发现与作用机制—第二届全国药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分会场纪实

发布时间:2019-11-29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323    分享:

药物分子靶标发现与作用机制

—第二届全国药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分会场纪实

11月22-24日,第二届全国药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沈阳药科大学隆重召开。第三分会场以“药物分子靶标发现与作用机制”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陈勇彬教授、南开大学的薛雪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邹莉波教授主持了分会专家报告会。

1.jpg

分会场邀请了27名研究生作口头报告,34名研究生作学术壁报展示。邀请辽宁大学陈长兰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杨小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何苗教授、沈阳药科大学邹莉波教授、左代英教授进行口头报告及壁报点评专家。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150余名专家、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该会议。

2.jpg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 陈勇彬教授

专家报告中,陈勇彬教授以《YTHDF1 links hypoxia adaptation and NSCLC progression》为题,在癌症领域为大家详细介绍了YTHDF1在低氧适应和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分子调控机理。陈勇彬教授介绍其利用进化生物学的方法,筛选得到一系列青藏高原家养哺乳动物低氧适应的关键新分子,并发现许多已报道的肿瘤明星基因在高原家养哺乳动物中受到正选择,提示低氧适应新基因在低氧实体瘤中具有潜在重要功能,研究为低氧实体瘤新生物标志物的挖掘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3.jpg

南开大学 薛雪教授

薛雪教授以《纳米材料在脑部疾病中的生物效应》为题,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为大家详细介绍新型纳米材料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巨大潜力。教授报告主要讲述了纳米材料自身在脑部疾病中的生物效应、诊疗及其机制研究,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可通过改善溶酶体酶的相关活性加速降解脑内堆积的淀粉样蛋白,缓解阿尔茨海默病自噬相关缺陷。此外,她在2016年首次提出碳纳米材料对甲基苯丙胺(冰毒)所致精神依赖性的显著逆转作用,且在有效剂量范围内未发现显著毒副作用,提示碳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药物成瘾潜质。

1.png

随后,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24个学校的27名研究生分别进行精彩口头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围绕天然产物及人工合成药物在抗肿瘤、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展开。研究生彭勤、彭彬分别介绍了生物被膜抑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及HBV pre S1/preS2在抗病毒中的扮演的角色。李晓康从老药新用的角度,阐述了多功能抗AD候选药物的研发方法。吴茜、孙佳汇报了唑尼沙胺及FGF13对心肌肥大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赵谭军、何信用分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阐述雷公藤及葛根素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子机制及作用机理。王喆、邱阳、杨铠银及王洁,从STAT3信号通路、p38信号通路、靶向谷氨酰胺酶、HDAC抑制剂,分别阐述了人参二醇、三尖杉酯碱、番茄壳多糖等多种天然产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分子机制。在每位研究生汇报后,点评专家从创新性、合理性及可行性等多角度对汇报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在场聆听的研究生也积极参与研究内容的讨论,汇报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2.png

经过一天的精彩角逐,点评专家现场根据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及汇报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研究生孙佳、孙瑜获得一等奖,邱阳等3人获得二等奖,李晓康等6人获得三等奖;任恒鑫等6人获得最佳壁报奖。

11(亮).jpg

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本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推动药学发展,博采众长助力健康中国的大会主题。开拓了参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尤其在抗肿瘤、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抗血脑血管疾病及抗病原微生物的领域上进行深刻、广泛、有力的交流和碰撞,同时也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启迪了创造性思维,学到了新的研究模式,使其对学术领域有了更广阔和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此外,到会师生踊跃提问,围绕研究选题、实验思路、技术手段等相关性问题,与专家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图文 / 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