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战线动态

读懂习总书记对青年医生的关怀与厚望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浏览:388    分享:

读懂习总书记对青年医生的关怀与厚望

编者按

近段时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吴超和王奔两位“90后”党员医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并收到回信的消息振奋了整个医疗界。3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发文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医学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健康报记者近日联系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多位住培学员以及医学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请他们谈一谈对于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理解以及回信对于他们未来的工作有哪些启发或指导。

此文4月8日刊发于健康报医学论坛版,官微转发全文。

坚守住医学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段丽萍

2.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提到,期望青年人“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另一封回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信件中也提到,“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回信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关爱,也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指明方向。 

不能辜负这些美好的年轻人

作为医学教育者,我们常常需要思考,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代年轻人?在本次疫情中,北大医学共派出400多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其中,超过40%是“90后”青年医护人员。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一位第二年住培医师,他主动要求驰援武汉。当被问及是否能够胜任自己并不熟悉的复杂危重传染病患者救治工作时,小伙子沉着地回答:“我是个大夫,国家需要我,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是一群可爱、美好的年轻人,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医学教育要立足现实并远观未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系数方面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在日常医疗服务和当前疫情应对中均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公共卫生、护理、全科医师、呼吸治疗、康复等方面人才培养及储备明显不足。本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护中,呼吸治疗师成为了一个被大家关注的职业,而以其为代表的一大类医学技术人才,如康复治疗师、放射物理师等人才培养体系也亟待建立和发展。

 近些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不断创新构建适应大健康需求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建设,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包括推进临床科学家(MD+PhD)、临床与公共卫生结合(MD+MPH)人才培养项目;试点面向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卫生专业博士(DrPH)、全科医学、医学技术(呼吸治疗、康复治疗、放射治疗、眼视光等)、执业护师等;加强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在国内率先启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构建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设置、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生培养、学校医院和科室三级管理体系。经过五年实践,成效显著。此次北大援鄂医疗队中共有57名为在培专科医师,他们勇挑重任,不辱使命,表现出优秀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也是对我们专科医师培养效果的一次实战检验。

3.png

不负总书记嘱托 培养合格健康守护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李海潮

4.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此次疫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选择和培养优秀的从业者,并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实际需求培养出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

医疗工作需要德才兼备的从业者,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地把最基本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因此,我们要将真正热爱医学、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吸引过来,而这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 

在培训工作中,我们需要更符合国家需求,适合于医疗卫生不同领域的人才。他们首先必须是优秀的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医生等,应该具备扎实的临床和公共卫生基础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强大能力。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目前更多依赖科研能力对人才进行界定和划分的现状,应根据实际需求提出不同人才合乎其工作实际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一刀切、面面俱到。 

在临床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应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目前的培养路径和方式,通过必要的精简、合理的归类,彻底疏通和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分阶段管理、多头管理,人为切分培养内容和目标,学位和职称挂钩,以及不同系列的职称分级过分负责,职称合并管理等问题,从而形成路径清晰、目标明确的管理体制。

我想,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守住医学教育的初心,不负习总书记的嘱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

给予年轻人最正确的培训与引导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  沈宁

5.png

此次抗疫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的34名医生中,有18名主治医师和10名住院医师。以王奔、吴超医生为代表的“90后”党员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这让我们很是振奋。

医学毕业后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项系统的“修炼”工程。住培、专培学员在抗疫中的优秀表现也充分表明了毕业后教育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1.职业精神培养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轻医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学生誓言。

2.拥有良好“三基”能力的人在疫情期能经过短时间培训后便很快胜任紧张而高强度的救治工作。

3.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医生们能够快速成长。新冠肺炎对于所有医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救治工作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而不断调整,持续学习并实践是获得成功救治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也认识到未来应在住培、专培工作上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知识教育的投入,并培养一部分交叉学科人才。

青春要在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医师 郭辅政

6.png

在驰援武汉的日子里,作为“90后”,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何为“生离死别”。我主管着一位刚刚失去父亲,母亲和自己又都染病的患者。我希望给他最好的心理支持,于是便找到了他母亲的主治医生,让母子俩视频连线。当儿子看到母亲日渐恢复的状态时特别感动,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更足了。他跟我说,“我要努力,争取早点好起来,赶快回家团圆,后面的路还长……”

医生必须是冷静的,冷静地面对患者每一个数据和指标;医生又必须是悲悯的,因为每个数据背后都跳动着一家人的悲喜。

3月15日,我得知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了,内心无比激动,尤其是读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习总书记对青年人的要求和希望。

在往后的岁月里,我仍将时刻要求自己将医学人文关怀做好,做到仁心仁术,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于国于家,奋斗终身。

33岁,我找到了真正值得去做的事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住院医师 郏博

7.png

作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赴北京地坛医院支援的唯一一名住院医师,我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我读着总书记给青年党员的回信,一幕幕抗疫工作的场景不断浮现在脑中。

3月22日是我第一个夜班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墙上的表已经过了凌晨。我突然意识到当天是我的33岁生日。今年生日没有蛋糕,没有聚会,但能在抗疫一线的工作岗位上度过,是我人生中最意义非凡的一次。

总书记在信中提到,“青年人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这些话让33岁的我茅塞顿开,我从中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感悟到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来源 / 北京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