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一场巨大的考验。疫情中,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践行初心,迎难而上,坚持抗疫与育人并重,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育人育德,树立榜样
疫情袭来,研究生导师们心怀大爱,使命担当。他们有的勇毅逆行,奔赴抗疫最前线;有的护佑百姓健康,坚守临床一线;有的义不容辞,担起公共卫生应急的重任;有的化难为易,进行健康科普宣传;有的撰写文案,为抗击疫情建言献策;有的克服困难,坚持科研工作。每一位导师都以自己的方式战斗着,用行动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通过分享抗“疫”故事,导师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疫情阻不断爱的守护。导师们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战时”状态,随时在线。通过微信、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发放各种形式的“定心丸”“安神剂”“强心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排解压力、加油鼓劲;询问学生的身心状况,叮嘱学生在居家生活、临床轮转、抗“疫”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除了关心在读学生,不少导师还关注着已经毕业离校,以及国外深造和工作的学生。
用心用力,云中开课
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文件精神,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发布《北京大学医学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导师们运用现有平台和技术开展线上教学。2月17日,北大医学研究生课程正式线上开课,2020年春季学期1-4周163门研究生课程,通过录播、研讨、慕课、视频会议、微信群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在此过程中,老师们按照线上教学特点,调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环节设计,激发学生听课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在教学安排和学习节奏上保持一致,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效果与质量。
线上线下,科研指导
召开线上组会与专题研讨。无论是留守后方还是驰援前线,导师们都把课题组组会安排的明明白白。文字会议,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各式各样的组会驾“云”而来、风雨无阻,还是熟悉的师长和兄弟姐妹,还是熟悉的学习与科研,一家人齐齐整整、热烈讨论。
除了常规的课题组工作总结与安排,导师们还直接在“云”上组织专题研讨。有的结合课题组研究方向,基于相关文献和一手数据探讨新冠肺炎相关问题。有的对本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开展精读和分析,为课题组的研究拓展思路、提供借鉴。有的立足课题组研究领域,开展专题文献汇报与分析,挖掘凝炼新的科学问题,或推进现有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指导科研工作与论文撰写。在开展集体指导的同时,导师们还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开展针对性指导,如安排学生自主开展文献阅读、综述撰写、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工作,并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提供在线解答和帮助。
对于处在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等重要培养过程节点的学生,导师们给予了更多关注,不仅指导和督促学生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准备材料、办理手续,还根据医学部近期统一工作方案,为学生组织了与线下“同质等效”的线上开题报告会和预答辩。
对于应届毕业生,导师们更是“穷追不舍”,千方百计地提供论文撰写方面的指导与帮助。电话,语音,视频,邮件,微信……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早早地就在微信群中“@所有人”,提醒学生尽早完成初稿;有的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给一位学生拨打了33通电话;有的无论日常工作多忙,当天一定会书面反馈详细的修改意见;有的直接通过微信,逐个数据、逐张图表地与学生核对确认;有的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开展了面对面辅导;有的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进行了长达98分钟的深夜电话指导;有的虽然身在抗“疫”前线,但仍挤出时间指导学生修改论文;还有的充分发挥导师小组的作用,协同开展“云”指导……
亲力亲为,春至待归
在很多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课题组,导师是目前唯一的返校人员。除了要在“云”上关心和指导学生、组织和安排课题组工作,他们还要在“地”上操持着实验室的基本运转。定期安全检查,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补加液氮,照料实验动物……不少导师都亲自上手,尽最大努力发动自己的“搬砖”技能,以便学生在返校后尽快回归正常的科研状态。
疫情逐渐平稳,导师们对学科建设、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力求用改革的思维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忠诚奉献、技艺高超,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勇于站出来的医学人才,是导师们不变的初心。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已将大爱深深地融入这片育人的沃土。 图文 /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