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大学是创新基地、人才成长摇篮,在这个变局和变革中积极作为,必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规模和数量上已处于世界前列。但是,相比于科技创新需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是我国大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呈指数级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更新速度,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与科技发展需求之间难以精确匹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的人才培养更需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系统培养,把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岗位的工作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在日后职业生涯中作出卓著贡献的潜力。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做好打基础工作,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理论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比如,热学理论及力学的发展,推动了蒸汽机、内燃机发展,开启了工业时代;数学与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开启了信息时代。随着知识数量的快速扩增,大学需要帮助学生打造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基础课程的数质并进、专业课程的通识导论。实践表明,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储备,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更加注重规划布局与时俱进的专业设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更加多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更加多样,大学专业设置逐渐向大平台宽口径转变,进而培养学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识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新兴研究领域在学科交叉领域产生,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为各个领域研究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应时而动规划专业设置,为培养适应未来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更加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不仅要面对当下,更要展望未来。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立体化人才培养,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而且注重人文素养的养成。科技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挑战。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背后的使命与价值。这就需要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美学教育等融入专业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 / 人民日报
林忠钦 /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