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要立足“两个大局”历史方位,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导师树人能力、完善管理评价体系等多维度入手,深入探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这对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个服务”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载体,关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学科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性问题。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抢抓交叉学科成为新学科门类的机遇,打破传统学科门类划分局限,有序设置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夯实交叉学科发展基础,凝练专业交叉的未来技术特色,为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创造有利条件。要建立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领域,以及“双一流”建设发展新要求,特别是在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中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基础性学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扶持力度,优化结构布局,凝练发展方向,加强梯队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为国家在高端芯片、智能科技、新型材料、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培养大批高层次紧缺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与社会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抓好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在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两类硕士研究生分类招生考试办法,厘清两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标准,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要在“严进严管严出”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优化选拔入口关,无论是采取统一考试,还是通过申请-考核的方式,重在把真正有想法有潜力做研究的学生招进来,实现在源头上自觉择优汰劣,让“轻轻松松变成研究生”成为历史;要强化培养过程关,重在引导学生做有兴趣的工作,激发研究专长,改变“放养式”教育管理,又要严格过程质量监督考核,实现在过程中自动分流淘汰,让“慢慢悠悠混日子的研究生”成为历史;要严把毕业出口关,重在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指标,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工作,扭转“为论文、为学位”等不良倾向,严格文献查阅要求,规范开题报告制度,严格论文答辩审核把关,强化论文内审机制,让“轻而易举通过答辩的研究生”成为历史。
强化导师树人能力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研究生导师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还存在育人意识不强、学术水平不够、学习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强化导师树人能力建设,关键要增强导师育人责任意识,清楚“师者”的基本任务,能够坚持因材施教的方针,善于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心智教育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才发展,而不是视其为完成科研项目的“工具”;要提升导师导学水平,通过不断自我加压,养成自觉的专业知识学习习惯和自主的前沿技术追踪水平,不断提升指导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加强导师导研能力,使其能够主动面向国内外学术前沿,聚焦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自觉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有组织的交叉学科研究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水平。
完善管理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指挥棒,主要包括对导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要深化导师管理体制改革,以破除“五唯”为导向,完善导师考核评级激励机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建立常态化的考核与调整机制,将导师的评价结果作为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岗位分级聘任以及荣誉奖励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逐步消除一定程度存在的功利性现象。同时,对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失责缺位的导师,根据问题的严重性程度采取谈话、减招、停招以及取消导师资格等措施,彻底改变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重招生轻培养、重项目轻指导等不良现象。要科学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结合专业学位、学术学位两类研究生培养要求,从生源质量、课程体系、论文水平等方面构建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推动研究生分类教育培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牵涉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等诸多方面,又涉及校内招生、培养、管理等众多部门,需要全面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建立协同配合机制,切实履职尽责担当,才能扎实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余其俊 /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