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健康科学概论
一、课程概述
环境健康科学是人类与环境适应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环境健康科学重点关注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机制,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污染管控、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群健康,在揭示自然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课程主要包括环境与健康、职业与健康、食物营养与健康、社会行为与健康四个模块。其中,环境与健康模块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职业与健康模块主要关注工作条件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探究改善工作条件,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职业人群的健康水平。食物、营养与健康模块主要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素、天然活性物质、膳食模式与健康、营养流行病学、营养代谢组学、理论模型指导下的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干预策略、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和化学物污染及风险评估等;社会行为与健康主要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框架,理解健康的决定因素和健康促进的策略,掌握个体、人际、组织、社区等不同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并应用该理论开展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二、先修课程
选修本门课程前,学生要具备公共卫生的基础知识,了解公共卫生的基本方法,掌握公共卫生基本技能。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流行病学、毒理学、卫生统计学、生物化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健康教育学等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能结合流行病学、毒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方法,阐释物质和社会环境与人群健康间关系,熟悉常见职业危害的控制原则及措施,掌握膳食模式与健康和营养干预策略,并具备独立组织开展相关的卫生学调查和环境健康研究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健康相关行为的基本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次关注健康的影响因素,并能够采用综合性的干预措施,设计、实施和评价健康促进项目。
四、适用对象
本课程指南适用于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本课程釆用知识讲授、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针对案例的研讨与分析,部分内容采取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
六、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四个模块,主要内容包括:
(一)环境与健康
(1)环境与健康概述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环境健康标准体系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2)大气卫生
大气污染物来源、转归、健康危害,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3)水体与饮用水卫生
水体污染物的自净与转归,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饮用水污染与疾病,饮用水的其他健康问题,饮用水水质处理,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4)土壤卫生
土壤污染物的自净与转归,主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5)环境相关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环境公害事件。
(6)室内环境健康
室内主要污染来源,对健康的危害,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7)化学物污染与健康
新现环境污染物定义、分类、来源、健康危害、管控措施。
(8)全球气候变化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二)职业与健康
(1)概述
(2)职业生理与功效学
(3)职业心理学与职业紧张
(4)工作安排与社会支持
(5)重要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
(6)职业伤害与安全
(7)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与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8)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原则及措施
(9)职业环境监测与健康监护
(10)现场调查及现场釆样
(11)特殊人群和特殊作业的职业卫生问题
(12)工作场所健康促进
(三)食物、营养与健康
(1)概述
(2)营养素
(3)食物中的天然活性成分
(4)膳食调查与营养分析
(5)膳食模式与健康
(6)重要生命过程中营养与健康(生命早期,孕期,老年)
(7)营养相关慢性病
(8)临床营养
(9)食品化学物污染和风险评估
(10)食品微生物污染和风险评估
(11)转基因食品
(四)社会行为与健康
(1)行为改变的理论,包括:
①健康、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
②个体水平理论:健康信念模式、阶段变化理论、计划行为理论
③人际水平理论:包括社会认知理论、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
④组织水平理论:组织阶段改变理论、组织发展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
⑤社区水平理论: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创新扩散理论、社会营销理论
(2)行为改变的实践,包括:
①健康促进项目的计划:格林模式概念、基本步骤;Logical框架的逻辑及步骤
②健康促进项目的需求评估以及项目目标的设定
③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教育、大众传播、与社区合作、健康场所建设
④健康促进项目评价
七、考核要求
理论考核占70%,实践占30%。
八、编写成员名单
邬堂春(华中科技大学)、凌文华(中山医科大学)、骆文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陶芳标(安徽医科大学)、郑频频(复旦大学)、张蕴晖(复旦大学)、洪峰(贵州医科大学)、郭新彪(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