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专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课程《中药炮制学专论》于2021年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教学团队以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仲景教学名师和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等人才为主体,围绕中药炮制为我国独有的特色制药技术这一独特优势,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药文化自信、制药工匠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等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一. 课程简介
1.师资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凯教授入选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青年教学名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团队固定成员8人,其中教授3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1人。
2.授课对象
中药学、药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3.教学目标
(1) 专业目标:学生能熟练应用炮制理论、目的及炮制品功效,传承和创新中药炮制技术,开展中药炮制机理及创新产品开发研究。
(2)思政目标:以中医药文化自信、制药工匠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完备专业素养,兼备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中药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 教学内容
1.专业内容
《中药炮制学专论》围绕中药炮制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等设置主题,既有对中药炮制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深刻阐明,又有炮制方法工艺对中药成分、药效及临床影响的精辟叙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对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又对中药饮片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标准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2.思政内容
课程将中医药文化自信、制药工匠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等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建设方向。(1)以文化育人,开设中药炮制与河南专题讨论,建设“中药炮制起源展厅”“河南特色炮制技术展厅”,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2)以实践育人,课程设置实验教学环节,通过传授中药炮制理论及技能,传承中药炮制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开展炮制研究设计专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以人育人,课程将个人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等,支撑中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 教学案例详解
以“从地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探讨中药炮制理论之生熟论”这一堂课为例。“生熟论”是《中药炮制学专论》中重要的章节内容,是总结中药生熟饮片性能变化,功效异同,并用于指导炮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理论。
本章节授课时全面而又简要地回顾生熟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其理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后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总结出生熟异用,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全面总结了“生泻熟补论”。在讲授生熟论理论的过程中,以我省四大怀药中的熟地黄的炮制为例,其为“生泻熟补”炮制的典型代表,理清其产生、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历史沿革,阐明其传统炮制理论和临床辨证施治用药原则。融入如黄璐琦院士科研团队采用显微、质谱、核磁及三维重建等技术,确定海昏侯墓出土的半盒疑似虫草类样品为地黄的辅料炮制品,点燃学生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的热情。授课过程既体现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又体现地黄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博大精深,以及临床应用的精妙和显著的疗效,使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和匠人精神。
随后,该课程讲授生熟论研究的意义,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刨析生熟论的科学内涵,使学生认识到依靠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解释生熟论,尚缺乏物质基础的科学内涵解释,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熟论进行系统研究,以阐明其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中药炮制理论。该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热情,同时,学生们也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医药的伟大重任和使命。
最后,以熟地黄的现代研究进展为例,探讨生熟论的研究现状。授课过程通过案例教学和文献追踪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团队在熟地黄炮制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阐明生熟论研究当前存在的不足,多数是对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改变进行研究,对生熟异治炮制理论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提出生熟论研究应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量变与质变、炮制前后药效、的变化,以及生制品在复方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研究,推动生熟论向纵深发展。该内容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并鼓励学生积极掌握专业相关的科研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在传承中医药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中医药。
通过《中药炮制学专论》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践,学科成员思想上统一认识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意义重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图文 / 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