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成果
优秀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优秀成果

课题成果展示 | 医学研究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8  来源: 未知     浏览:198    分享:

医学研究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摘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45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使用SPSS19.0对影响心理健康各因素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抑郁倾向检出率为21.6%(139/645),抑郁评分为(43.81±6.77)分,高于全国常模(41.88±10.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01)。不良消费习惯、学习方法不适应、拖延等行为与医学研究生抑郁倾向产生有关,具有心理知识、锻炼身体等行为会减轻抑郁倾向。医学院校在做好医学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加强研究生体育训练和人文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抑郁;医学;研究生;因素分析 

       作者:李冲, 徐州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高殿帅,研究生学院(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B3-20170102-0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5SJB418)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是对丧失热爱的事物或盼望的东西幻灭而产生的消极心理,长期出现抑郁情况,会减退人体生理机能,降低生活热情,甚至严重妨碍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交。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在负性心理问题上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经常出现抑郁等不良负性心理反应[1],尤其是医学研究生,由于专业特殊性其不仅承担着科学研究、临床试验等学业压力,同时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对于解除患者疾病的渴望以及对于生命的尊重使得他们不断给予自己提升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2-3],出现情绪低落等情况。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和社交模式的改变,也对研究生心理带来新的问题,手机依赖症已经逐渐出现[4],并伴随产生拖延行为[5],这些均会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音乐、心理卫生教育会使抑郁状况人数降低[6-8]。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密切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有效的疏导和调适策略,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班级或科室(研究室)为单位,选择江苏省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专业2015级、2016级、2017级的650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内容均已知情同意。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一般情况调查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句括年龄、性别、生源籍贯、专业类型、网游网购、消费习惯、锻炼、抽烟、拖延习惯、肥胖、每日手机流量、人际关系、学习方法、心理知识等30项。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条目组成,反映抑郁状态4组特异性症状。采取4级评分法,其中10个项目采取反向计分。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13,这说明调查表内部一致性较好[10]。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DS总粗分,粗分乘以1.25后得到总分标准分,按照国内目前筛查标准:总分标准分<50 分无抑郁,50分~59分为轻度抑郁,60分~69分为中度抑郁,>60分为重度抑郁。调研员统一培训,并进行预调查。为了保护学生隐私和保证问卷的真实性,调查采取不记名 现场答题、现场收券的方法,专人负责发放、收集问卷。采用EptiData3.0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研究生抑郁状况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 a=0.05。


       二、结果

       1. 基本情况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2%。答卷者中,男性288人,女性357人;独生子女211人;城市户籍者260人;应届生463人。专业类型中,临床医学专业351人,其余专业共294人。学位类型中学术学位486人,专业学位159人。

       2. 抑郁评分情况 医学研究生SDS标准分>50分有139人,按照筛查标准其具有抑郁倾向,占调查总人数的21.6%;医学研究生SDS总体评分为(43.81+6.77)分。

       3. 抑郁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将SDS评分与调查项目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学位类型、消费习惯、网游网购等16个因素的抑郁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1。

图片

       4. 抑郁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是否有抑郁症状为因变量,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6项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因素入选和剔除的判别水准均为0.05。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年级、专业类型、学位类型、消费习惯、每周锻炼身体、学习适应性、拖延习惯和具备心理学知识等8项因素是影响抑郁状况的关键因素。具体结果详见表2。性别、网游网购等其余8项因素为影响抑郁状况的混杂因素。

图片


       三、讨论

       1. 部分医学研究生存在抑郁状况 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研究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645名研究生中,有抑郁倾向者139人,占比21.6%。SDS总分为(43.81+6.77)分,高于张明园[11]制定的全国常模标准(41.88土10.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01)。

       2. 医学研究生抑郁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次调查发现,年级、专业类型、消费习惯、锻炼身体等8项因素影响了医学研究生抑郁状况的产生。其中,处在低年级、具备心理学知识、每周锻炼身体是影响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专业类型(临床医学)、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消费习惯(信用卡支付)、学习不适应、有拖延习惯是影响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医学研究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随着年级的增加,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论文等工作之外,还需要参与临床实习与带教、临床实验与手术工作,临床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医护、医患关系复杂多变,医学研究生大多苛求完美,职业的高风险性等因素也使得他们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精神压力倍增,心理问题突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状态,适应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在处理问题上容易拖延,或是通过购物、消费来缓解一时的压力,但过后又陷入更深层次的负面情绪或经济压力中,扰乱正常的生活方式,产生抑郁倾向。高校在看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当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研究生建立良好的倾诉渠道,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并释放负面情绪,增强身体素质水平;开展自我意识培养、建立健全研究生人格,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恋爱情感教育、失败挫折教育、生命与死亡教育等,提高应对挫折能力,从而促进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SDS由国外专家设计,国内学者引进并修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医学研究生抑郁状况。本次研究创新之处在于将医学研究生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其进行比较,以了解临床医疗环境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引人消费习惯、网游网购、手机流量 、减肥、拖沓等当前社会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探讨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选取江苏省某医学院校的在校研究生,并不能代表全国医学研究生情况,同时也无法体现出院校之间的差异,因此该数据只是作为医学研究生抑郁情况的一个参考,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全国的医学研究生层面,并适当抽取医学本科生、其他专业研究生进行比较。同时,本次调查只是限于某个时间段的横断面调查,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对于影响因素没有实施干预措施,后续研究可以考虑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干预,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切实提高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明霞,李涓,王启烁.科研院所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03-105

[2] 董冠伯,刘新文,李平风,等.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医学生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抑郁心理研究[J]1.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209-212. 

[3] 蒋梅,姜笑笑,张玉萍.大专护理学生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1.重庆医学. 2016.45(28). 4027-4029

[4] Sansone RA,Sansone LA.Cell phones: The psychosocial risks[J]Innov Clin Neurosci, 2013,10(1):33-37

[5] 彭芳,张静平,杨冰香,等.医学研究生拖延行为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19(2):171-173.

[6] 徐波,季浏,胡章萍,等.体育锻炼缓解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42-43.

[7] 钟月欢,陈安琪,陈满辉.音乐对机械通气患者生理与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81-484.

[8] 余虹,杨玉梅,杨珍,等.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4-86.

[9] Zung WWK.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 G]//Sartorius N,Ban TA. 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Berlin: Springer,1986:221-231

[10] 方积乾.生存质量评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3-59

[1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