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成果
优秀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优秀成果

课题成果展示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探究

发布时间:2022-01-26  来源: 未知     浏览:11    分享: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课题成果展示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探究

来源 /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医患冲突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加强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丰富医学生的人文底蕴,是新时期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打造“健康中国”就必须有一支医术、医德俱佳的高素质医生队伍,“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强调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针对现代医学教育中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结合医学院校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结合国家政策,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升教师人文精神,共同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作者:范莹,董晶晶,闫恩志(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基金项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7年课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编号:B3-20170603-01)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首先在西方兴起,早在1892年,美国人阿莉提出“学习医学的学生要接受文科教育”,英国人认为不应过于强调医学专业教育,应同时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专业教育中。法国人和日本人也都比较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认为医学专业技能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一样重要。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在1978年把心理学、社会医学等课程列为医学院必修课,目的是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改变社会大众对医学是自然科学的看法。显然,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认为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其实践研究主要从更新理念、医学生人文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着手,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单一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从而规范医学生的行为,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高尚的医德[1]


       与之相比,在我国人文科学教育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死板。将高等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进行合并,目的是希望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来弥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李怀东博士在 《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中提出“医乃仁术”是指医生不仅要运用知识、技能行医治病和施药救人,而且要给予患者广泛而精细的人文关怀。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认识较早,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我们国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空间较大,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医学院校教师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医德修养,提升医德境界,建立和谐融洽医患关系。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说,医学生自身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理念。首先,我国医学生基本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医学院校,大多数医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理科生,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导致其本身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怀的了解,不愿意参加人文社团活动。其次,由于专业技术对医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关系到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他们认为医学专业技术课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环节和工具,而人文素质和伦理道德的高低,对今后就业、生存和发展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医学生放松了对自己人文素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追求。


       从医学院校的角度来说,医学教育是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统一,而我国医学院校却忽视了人文关怀素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一技之长。首先,医学教育培养方案中的人文课程对人文关怀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较少,没有相关系统的人文学科知识,教师在授课中缺乏人文关怀教育的渗透,没有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教育结合在一起。其次,学校对人文关怀素质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体现一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就能应付考试的局面。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对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衡量标准往往更多地停留在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上。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也更重视学生是否更好地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认为专业课程和技能操作的考试成绩基本能反映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欠缺。众所周知,医学的特殊性规定了医学教育的独特性,医学院校大部分课程安排重点是专业课的传授,而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较少。为数不多的医学人文课程,无法满足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需求。每门课程除了传授专业知识,都有育人的功能,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也不例外。但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只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并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就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对医学专业课的人文元素置之不理。事实上这部分教师的想法非常片面,学生缺少哲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便谈不上“为医”,更谈不上成为“好医生”。调查显示,一些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社科教育课程,但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使人文教育虚有其表[2]。有56.8%的学生认为现今医患沟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课堂讲授式”,但超过50%以上的学生认为只有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沟通能力[3]。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将专业知识内涵的人文元素讲解出来,并且增加实践课程,以达到真正承担起专业课的育人功能。


       3.教师队伍自身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对于未来医务人员的教育,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成果直接受授课教师的人文素质高低影响。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队伍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校辅导员及医学专业课教师组成。首先,不能保证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真用,无法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贴近学生实际,以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引路人,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承担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卫生健康等工作,甚至学籍的录入、学费的清缴等工作也落到辅导员身上。辅导员很难集中精力和时间在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提升上。最后,大部分医学专业课教师只顾“授业”,不顾“传道、解惑”,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略自身的育人职责。一方面,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内容多、任务重,教师根本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课堂上老师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器”[4]。教师应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融合起来,在理论讲授和实验课开设的过程中进行 “成人、成才”的全面教育。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1.培养基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 《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 要求,从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起,要全面加强临床医学职业素质考核,对考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职业责任意识和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质方面进行考查。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2.培养内容———完善医学人文课程。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白大衣授予”仪式及医科大学生誓言宣誓活动,让学生体会、领悟“医学是人学、医术是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治病救人是医学的最终价值归宿”的道理, 感悟职业良知是至善、是睿智、是准则、是自觉理念。为培育医科大学生的仁爱精神,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者活动,并在志愿者服务手册中记录每个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并载入档案,以认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善良品性和善举行为。


       3.培养核心———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医学不是自然科学,是以人为本的涵盖了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因此,老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医学上的专业技能,而是言传身教,并且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增加医学生对当好一名医生的认识。优秀的教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提升教师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知识的继续教育,如邀请知名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就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艺术等举办专题讲座,并结合必要的人文知识的考核,能有效地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 增加他们的人文底蕴[5]。


       总之,无论古今,自医学诞生那天起,就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专业的医学知识技能和良好深厚的医学人文素质是缺一不可的。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仅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医学院校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精医术、懂人文、有道德、能创新”的人间大医。


       参考文献

       [1]熊敏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2]叶玉梅,许蓉,王磊.培养卓越医生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1):21-22.

       [3]陈国栋,刘江华,王梦瑶,武亮亮,匡睿,文兰,贺军.医学生医患沟通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A), 2017,38(03):86-88.

       [4]郭书法.医学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2):107-109.

       [5]孙强.贵州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遵 义:遵义医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