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一)学科概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致力于推动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影响健康的环境条件及社会支持条件,促进公众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控制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提升群体健康水平。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随着人类对疾病认知以及与疾病抗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6世纪以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尚处于经验层次,17世纪开始步入科学定量与实验研究阶段,18世纪其基础性学科流行病学 的基本概念逐步形成,统计学也逐步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19世纪建立的疾病细 菌理论促进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快速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初步战胜或控制了天花、霍乱、鼠疫、白喉 等烈性传染病,通过改善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实践不断丰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期间特别强调政府在改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由此指导了“第一次卫生革命”。
20世纪中期以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从医学领域脱颖而出。流行病学从应对传染病为主拓展为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重,从研究疾病分布为主扩大为疾病分布、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并重,以分子流行病学为代表的一批交叉学科应运而生;毒理学研究从关注毒性效 应扩展到深入的机制研究,生物标志物、风险评估等广泛用于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毒物组学、替代毒理学、计算毒理学等研究领域迅速形成;与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结合使环境卫生学研究由局部 环境发展为针对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害因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的活动的相互关系,区域和国家环境及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的健康的关系;营养学的研究以预防营养缺乏和过剩,降低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为出发点,多次修订完善营养素膳食推荐供给量 标准,完善了中国本土食物成分数据,探讨健康的膳食模式;食品卫生工作明确步入法治管理阶段。全世界关注改善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以及提高其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促进了以儿童青少年和妇女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儿少卫 生与妇幼保健学的发展。行为科学的诞生并与公共卫生学相结合奠定了健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和疾病关系以及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的新领域;社会学与公共卫生学相 结合逐步形成了社会医学基本框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 被逐步揭示;管理学、经济学、政策学、传播学等学科与公共卫生学 交叉融合,形成了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健康促进等众多 学科分支,对公共卫生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广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快速转变,气候变暖、化学品大量使用、食品工业化生产、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迁徙流动及老龄化加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各类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人类健康面临空前挑战,比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便是人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以先进病原体检测技术、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技术也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带来重大机 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重要性更加凸显,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将有更大作为。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内容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主要包括: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和影响 因素及防治疾病的策 略;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与健康相 关的化学物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暴露评估,外源性因素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风险分析;公共营养规律及改善措施,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 人体健康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据此提出预防措施;识别、 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作业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策略、措施及评价方法;社会因素与人类个体、群体健康的关系,通过调节社会决定因素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方法与路径;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人等重点人群保 健;社会医疗保障规律、保险活动及相关关系;卫生系统的运行规律,科学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策略与举措;卫生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和表达的理论与方法;卫生信息管理的过程、规律和方法。
2.理论体系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关于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病因与因果推断的理论;病原微生物早期识别、诊断与防治的理论;微生物组与健康的理论;外源化学物与人体交互作用理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理论;营养素及食物活性物质功能及人体需要量、营养相关疾病、食品卫生问题及管理、食品安全性评价;职业生理学、心理学和病理学理论;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卫生计划与评价理论;卫生服务供求分析理论;卫生经济学评价理论;卫生筹资与资源配置理论;卫生体系治理的基本理论等。
3.知识基础
支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关于疾病及其影响因素分布和病因的流行病学知识;关于病原微生物 致人类健康损害与防治的知识;关于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因 素与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知识;关于环境有害因素与人类健康关系 的环境卫生学知识;关于职业有害因素与劳动者健康关系的职业卫生 知识;关于外源性化学物毒性及其影响人类健康的机制的毒理学知 识;关于人类的营养需要及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知识;关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儿童青少年和妇女不同时期健 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与防控知识;关于消除或减少健康危害因素的卫生 技术与工程知识;关于人类心理、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健康行为学知识、健康传播知识;关于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知识; 关于卫生体系与卫生服务的知识;关于卫生法规的知识;关于卫生数据描述和推断的统计学知识;关于化学物和病原微生物分析检测的卫生检验学知识。
4.研究方法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个体、人群和社会水平上立足于流行病学方 法论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及基于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管 理学、经济学、传播学、政策学、法学等的研究方法;将分子、细胞 水平的方法与器官和生物个体水平整合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在细胞、 分子及更微观水平上采用建立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 学、化学物理学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 生物组学等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在全球宏观水平上采用建立于地理生 态学、信息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在各个研究水平均广泛采用 卫生统计学方法。
(三)学科范围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 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并进行统计推断的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不仅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理论与应用性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与骨干学科。
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和预防其健康损害的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包括人机工效及不合理的人机环境,研究其健康损害的作用机制,寻找预防干预的靶点,制订预防对策,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的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是 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保证社会人群健康 、增强体质、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延长寿命均有重大意义。
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儿童青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保护和促进妇女、儿童、青少年身 心健康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儿童少年卫生学形成以促进生长发育、心理健康,防控学生常见病,矫治青少年危险行为,早期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为核心内容的学科重点;妇幼保健学以妇女不同时期和儿童健康问题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防控措施、健康促进为主要研究领 域。
5.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和毒作用机制, 进行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的科学,可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职业安全等密切相关。
6.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
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与行为科学融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健康和疾病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的任务是揭示和评估人类行为与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有效、可行、经济的干预策略及措施并进行评价。健康教育侧重于通过传播健康信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使人们采纳健康行 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健康促进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关注影响健康及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环境与社会因素,通过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的力量,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营造有益于健 康的环境,从多方面支持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7.军事预防医学
使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研究手段,研究军队平战时影响健康的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主要由防原子、防生物、防化学武器的相关医学防护与救助的“三防医学”、军队卫生学、军事作业医学、军人 健康心理学、军队流行病学以及有关高技术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等多个学科组合而成。发展军事预防医学对于增进部队健康、维护国家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
8.卫生政策与卫生管理学
深入研究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把握卫生系统的运转规律,着眼于 通过提升治理能力、加强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等管治手段提升卫 生系统绩效,改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进而降低疾病 经济负担,提升人群健康福祉。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进展。接受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掌握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技能,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意 识,具备不断学习、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开展科学研究 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技能,熟悉现场调查的流程,具备解决公共卫生实 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与他人配合协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科学、规范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 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2.博士学位
应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与知识,开展专题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科学性判断性思维,对涉及本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能对其做出正确评价。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可独立开展专题科学研究。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与涵养,具有批 判性思维,具备深入探索科学问题与学术创新精神。所掌握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包括发现或凝练出创新性科 学问题或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具备科学、规范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在专业期刊展示学术成果或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 想。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一 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五)相关学科
化学、数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会计、审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