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齐齐哈尔医学院广大师生同全国人民一起,投入应对疫情工作当中。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广大师生在应对疫情过程中,逆向前行敢打敢拼的精神,已经转化为师生们成长过程中前行的力量。
截至目前,学院12641名师生员工中尚未发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三所附属医院3659名医护人员(包括119名黑龙江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实现零感染。基于学院抗疫的突出表现,9名同志获得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4个集体获得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名同志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1个基层党委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甘于奉献 靠前指挥
校园疫情防控虽然不是抗疫前线,但同样是一场硬仗,齐齐哈尔医学院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疫情防控举措,固守不麻痹、不松劲、不厌战的韧劲,各级领导干部运筹帷幄,用行动诠释着担当,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用辛劳书写着奉献,确保了一方平安。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学院领导反应迅速,及时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顾长虹和院长赵炜明带头发扬“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齐医精神,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从大年三十开始就投身一线、靠前指挥。在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预案》等重要文件过程中,他们主持研究讨论、把关审定,强调把各项预案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实效性放在首位,确保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落细落实落靠各项举措。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他们数次深入附属医院等疫情防控第一线,实地督查指导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他们走进学生公寓,与在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冷暖,保障安全;他们带队巡查校园,从每一个细节着眼,推进校园封闭管理和安全管控;他们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判防控形势,高质高效落实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要求,在事关安危的每个防控“高地”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书记、院长想在前,干在前,给全院师生吃下了疫情防控的“定心丸”。
除了“定心丸”,还有“暖心汤”。疫情暴发初期,物资紧缺,学院派出的医疗队直接支援武汉疫区,收治重症患者,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缺少防护,就相当于前线战士没有铠甲!”顾长虹书记、赵炜明院长忧心忡忡。为确保医疗队即刻出征,他们多方奔波、筹措物资,为医疗队筹集到KF94口罩、消毒液、冲锋衣、医用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用防护物资3242件,为医疗队队员购置生活物资2499件,解了医疗队出征燃眉之急。院党委时刻把医疗队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千方百计用一个个暖心的举动解除队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前线打拼。划拨专项资金、慰问患病家属、定期送货上门……把“你们在前方守护生命,我们在后方守护你们”的温馨承诺化作了铿锵有力的行动。
尽管财政资金比较紧张,学院依然专门划拨特困学生补助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疫”见真情、“齐”力助困专项资助行动,为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湖北省15人)每人发放2000元临时困难补助,为湖北籍全体学生、偏远地区防控物资匮乏学生邮寄8000个防护口罩,增加100个“念亲恩知孝道·温暖回家行”返校补助名额,每人补助600元。除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子,学院还十分关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易班网等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一对一”了解疫情期间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全力消除学生对疫情的恐慌、焦虑心理,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院长赵炜明家在外地,他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和困难,并通过到现场检查、电话询问、微信沟通等方式第一时间督办和掌握学院本部、附属医院以及支援武汉医疗队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进展情况,根据情况反馈,及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和明确要求,疫情防控和科学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他每天与援助武汉医疗队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医疗队在武汉期间的身心状况、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和后方家属的实际困难,全力解决帮助。“穿上隔离服,刚开始还好,两个小时以后就会有窒息感,感觉两个鼻孔被人按住了,最后只能用嘴喘气……”这是黑龙江支援湖北医疗队一位医生在日记里记述的感受。这句话刺痛了院长赵炜明的心,在他的协调安排下,2月15日,湖北神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黑龙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赠送了200只氧博士口服液;3月2日,又一批“氧博士”送到了医疗队员手中。赵炜明还争取到齐齐哈尔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齐齐哈尔市欧美同学会、黑龙江省金展医药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募集到价值100余万元的物资,及时运抵武汉为医疗队提供物质保障。“在这个非常时刻,奋战在一线的兄弟姐妹是用血肉之躯托举起医者的担当,托起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重望,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关爱和帮助,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无可推卸!”赵炜明说。
乐于奉献 服务社会
2月以来,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分别派出1名医生在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隔离区直接参与救治工作和返齐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护人员隔离期间的医疗保健工作。接到省卫健委《关于印发绥芬河口岸入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救治预案的通知》的第一时间,顾长虹书记就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就学院组建援助绥芬河后备医疗队相关工作进行部署。不到3个小时就有近千人主动请缨,学院在8个小时内便组建了由40名医生、60名护士组成的4支援助绥芬河后备医疗分队,并保证每支分队都有援鄂医疗队员加入且能够独立完成救治任务,可以随时出征。同时,学院依托精神医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优势,开通鹤城抗疫心理援助热线,组织21位知名专家通过“齐医疫时心理加油站”云平台、“心理茶社微信公众平台”在线为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工作者和鹤城百姓开展心理培训、心理咨询服务,全力帮助鹤城百姓预防和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问题。
在做好校园防疫的同时,全院2218名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号召,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自愿捐款279866.7元,另有113名党员还通过齐齐哈尔市欧美同学会、慈善机构向湖北武汉等地捐款89210.8元。广大教职工还纷纷加入到社区防疫的行列,237名教师党员干部累计值勤1148人次、3053小时,他们履职尽责,不惧苦累,成为社区最美“守护员”“劝导员”“跑腿哥”“代购姐”,多次收到社区感谢信,受到媒体报道,134人获得“优秀志愿者”或“最美逆行者”勋章。
广大青年学子也不甘落后。疫情期间,百余名学生志愿者通过线上陪伴和学业、心理辅导,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子女开展“一对一”志愿服务。第一批受助对象为黑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家属子女,第二批志愿服务活动扩大至齐市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该活动也受到齐齐哈尔市高度重视,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截至目前,“一对一”志愿服务活动仍有序进行中,61名志愿者还在对接46名抗疫一线人员子女。此外,全院500余人次学生居家期间参与社区和乡村卡口值班、知识普及等防疫工作,多名学子向学院捐赠了抗疫物资,用行动证明了广大青年是堪当大任的一代。
院长赵炜明常把“争取时间就是抢夺生命”挂在嘴边,为了和病毒抢时间,赵炜明组织学院全部可以动用的技术力量,发挥学院卫检中心技术优势,打开绿色通道,无偿为物资生产企业进行微生物指标检验检测,确保及时安全投入抗疫一线使用。2月22日,得知一家上海企业向黑龙江捐赠50台氢氧治疗仪的消息后,赵炜明积极为齐齐哈尔市争取到了10台,并于2月28日送达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投入到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治疗当中。
敢于奉献 逆行战“疫”
2月2日15时,由119人组成的黑龙江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在家乡人满是关切与期许的目光中,从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启程前往武汉。自黑龙江省下发关于组派第二批医疗队支援湖北通知后,学院带领三所附属医院克服专业医护人员较少、医用防护物资紧缺、人员选派时间紧张等重重困难,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黑龙江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组建。119名白衣战士放下儿女情长,为了“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恪守医德,服从命令,他们争分夺秒,抢在病毒之前,为生命筑起希望的港湾,他们用身体透支来坚守,用燃烧自己来拯救,没日没夜,无眠无休,做了一个医务工作者所能做的一切。
挑战面前,每一份牺牲和奉献都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化作穿越风雨的力量。颜红霞作为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有一天值班刚到二楼重症病区,见一年轻的男护士正为一名70多岁的患者做气道吸痰,她毫不犹豫地向前接过这个任务。没有插管的患者吸痰是完全暴露的,下管时会刺激患者咳嗽,咳嗽产生的气流在密闭的空间里很容易形成气溶胶,所以这种近距离操作危险系数很高。颜红霞跟患者做好沟通后开始给患者下管,随着吸痰管插入咽部,患者开始剧烈地咳嗽,颜红霞快速给患者清理气道,结束后又给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快下班的时候,同组的小周问颜红霞:“护士长,你那面屏上怎么那么多小点儿啊?”颜红霞笑了笑没说话,她知道,那是给患者吸痰时患者咳嗽产生的气溶胶粘附到了面屏上,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众所周知,很多疾病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小到输液、输氧、量体温、量血压,大到吸痰、管道护理等,不仅需要勇气、体力,更需要高超的技术。50多天里,颜红霞她们积极配合中国医科大学医疗团队,完成了74名患者(其中重症65人)的护理工作。
重症抢救就是同死神较量,抢救过程更是争分夺秒、惊心动魄。2月12日中午,医师组组长张东海已经结束工作出舱了,听到舱内对讲机呼叫,122床病人脉搏血氧突然下降、呼吸困难、喘憋。他一边安排医生穿隔离服,准备进舱支援,一边视频指挥调试无创呼吸机参数,因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急性肺衰竭,无创呼吸机使用时,患者病情依然加重,氧分压只有40左右,这样的病人只能耐受20到60分钟左右。张东海沉着冷静、从容处置,他让舱内医生把氧浓度缓慢提高到100%的纯氧,并耐心安慰病人消除恐惧,结果使脉搏血氧饱和度升到80%,症状有所缓解。张东海又决定上有创机械呼吸机,几番准备后又呼叫麻醉科插管小队迅速给病人插管,经过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张东海说,如果不给病人进行有创通气,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惊险过程还有多次,他们经常开展线上线下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体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以救治更多的病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个春天,119名勇士以生命赴使命,以热血书忠诚,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战斗了58天,与中国医科大学、广东医疗队等团队密切配合,圆满地完成了国家卫健委部署的工作要求和各项诊疗任务,全队零感染、零差错。截至3月28日,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12例,其中危重症27例、重症84例,治愈出院81例。他们以实力和担当荣获第22届“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战疫有我·感动龙江”特别奖,并被称为“最佳合作外援”。医疗队员中,2人荣获“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2人荣获“全国卫健系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人荣获黑龙江省第三届“最美护士”“最美医生提名奖”,1人被评为黑龙江省“最美园丁”,4人被齐齐哈尔市委评为“战疫先锋”,1人荣获“援汉医疗队武汉五一劳动奖章”,32名同志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他们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但是他们选择把自己活成英雄的样子,这些充满大爱、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注定意义非凡,烛照未来。
勤于奉献 安全复课
为了保证春季和秋季学期学生按时返校复学,学院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预案》《返校复课工作方案》《学生返校复学实施方案》,以及《师生晨、午、晚体温检测制度》《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疫情防控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等数十项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疫情防控制度,形成了学院—二级单位(部门)—班级—寝室四级疫情防控工作网络和学院内外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疫情防控工作格局。健全的规章制度下就是细化各项措施,并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
持续加大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和储备工作力度,保证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持续供应。现已储备口罩32万个、体温计13600个、红外热成像测温仪15个、红外线测温枪350把,消毒液、酒精2000升,隔离服300套、防护服和护目镜900套,能够充分满足开学后使用需求;在办公楼、宿舍、食堂等地安装的一体式移动测温消毒通道、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感应式水龙头、无接触自动消毒洗手机、废弃口罩专用收集箱等疫情防控设施和器具已全部投入使用。
学院综合运用“钉钉APP”“龙江健康码”“校园电子通行证”等信息技术,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互联网+健康信息排查”管理模式,做到师生健康信息动态排查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合理安排返校学生分批、分期、错峰、错时返校以及“闭环”接站管理,严格实行封闭或准封闭管理,及时根据疫情形势和上级指导意见调整学生出入校审批手续,完成了对全体教职工、入校工作人员、返校学生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坚持常态化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在学生公寓等人员密集场所入口处安装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公共区域每天至少消毒2次、通风3次,洗手间配备洗手液并定期检查更换;除学生公寓的141间隔离观察室外,还设置了单独隔离间,并配备了必要的防疫用品,食堂入口处设置单独进、出通道,进入食堂人员必须核验身份,餐桌设置隔离板、安排同向就坐并保证1.5米安全距离,教室里学生座位间距符合疫情防控标准。
学院在制定教职工、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录制了教职工、学生新冠疫情应急演练专题片,定期开展校内医护人员疫情防控知识学习培训,卫生所医务人员常态化急救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让医学院安然无恙,学院时刻准备着,迎接莘莘学子回归校园。车站接送、手部消毒、体温检测、身份核验、口罩更换、扫码、核酸检测、入住公寓……每个环节有条不紊,接待流程有序、高效,充满温情。学院专门为返校学生准备了“暖心大礼包”,其中有防疫健康包、返校纪念品、纪念T恤……隔离期间,还为同学们免费提供餐饮。返校毕业生纷纷表示,学院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满满的温暖与幸福,这次返校将成为他们大学时光最后的美好记忆。
今年9月以来,学院已经基本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大二学生和研究生分批次返回学校集中上课,2800余名新生也正式入学。每批学生返校和入学,学院领导顾长虹、赵炜明、崔光成等全体班子成员到现场走流程,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并与同学和家长亲切交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叮嘱他们遵守防疫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同时要勤勉努力,不负韶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这次疫情防控实践再次证明:越是困难之时越能彰显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越是关键时刻越能体现中国精神的无穷威力。齐医精神也正因为抗疫,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升华,将成为齐医人前行路上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来源 / 黑龙江日报
图 / 百度图片、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