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理学
一、课程概述
分子病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相互渗透的一个病理学分支学科。分子病理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蛋白质和核酸水平变化对疾病发生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探讨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揭示疾病本质的现代病理学的分支学科。深入进行疾病分子病理学研究,将为疾病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病理学的宗旨是研究疾病。准确把握其科学含义,应从以下4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即病因学,但有相当一些疾病的病因是不清楚的;二是疾病发生的机制,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如何使机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从正常演变为疾病状态的分子机制;三是描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见的形态变化;四是揭示各种疾病所引起的功能异常。分子病理学所要探索的就是上述4个方面所出现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正如继光学显微镜之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我们对病理过程的了解不断深入一样,分子病理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揭示以前不能揭示的病理现象。所以分子病理学课程既不同于为“5+3”或长学制本科生开设的病理学内容,又不同于供临床病理诊断或基础科学研究用的外科病理学专著或参考书。因此,着眼病理学发展前沿和趋势,开设跨学科、多层次交叉与渗透的分子病理学课程,是提升基础医学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在要求,既顺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又符合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
二、先修课程
1.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如细胞生物学、医用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的基础知识。
2.基础医学的相关内容,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等的基础知识。
3.临床医学重大疾病的代表性内容,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器官纤维化、肝炎、肾小球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了解血管发生、细胞分化及干细胞、炎症过程、肿瘤发生与演进、自身免疫与免疫缺陷、器官纤维化、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分子病理学前沿。
2.能力:掌握常用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具有运用分子病理学技术完成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内相关研究生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能力。
3.综合素质:依据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具有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提出课题,独立解决课题实施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结题报告及最后撰写论文的综合素质。
四、适用对象
1.课程适用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硕博连读研究生。根据研究生课题的要求可选学其中部分章节或内容,如炎症、肿瘤等。
2.部分临床医学研究生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章节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五、授课方式
1.小班授课,以理论和技术讲授为主。
2.PBL授课,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授课。
3.开放式在线授课,以翻转课堂形式进行讨论和答疑。
六、课程内容
(一)主要内容
就病理学的学科体系而言,凡是传统病理学涉及的内容,如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转归及相应的功能变化,都属于分子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也就自然成了分子病理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的构建思路是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向病理学过渡寻找切入点。其中,在总论中除炎症和肿瘤外,特别将珠蛋白异常、血管发生及器官纤维化等作为独立内容。在各论中,将某一种或一组疾病作为重点,如从神经轴突的可塑性入手,介绍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而深入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其他如慢性肝病、慢性肾小球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均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加以解析。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仅在应用方面结合具体问题做必要的介绍。
从课程的介绍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即无论是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和实践,病理学的各个领域都迫不及待地从分子生物学中汲取营养,借鉴方法,解释机制,阐明本质,为疾病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重点
1.病因学研究中的分子病理问题
在基因水平上探讨某些疾病的原因,尤其是多基因疾病,以及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在疾病学中的作用。
2.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分子病理问题
该领域涉及面广,进展迅速,为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3.病理诊断中的分子病理问题
通过检测基因改变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是最可靠的;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中,既能确定既往感染,也能检出现行感染;肿瘤的分子诊断是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
4.疾病治疗及治疗后反应的分子病理问题
基因修饰,将基因加以修饰,转移至某个细胞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预测药物的治疗效果,某种基因在用药后的表达变化,可以判定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以指导正确用药。
七、考核要求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八、编写成员名单
李玉林(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