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含医学病毒学)
一、课程概述
医学微生物学是以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和真菌等)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相关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宿主免疫应答,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本学科类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相较于其他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具有涉及对象独特、体现学科前沿、涵盖领域广阔、理论与应用联系密切等特征,是研究生培养中不可或缺、意义重要的核心课程。
二、先修课程
1.先修(或并行)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
2.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
(1)细胞的分类、形态结构与组成以及功能,细胞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与机制。
(2)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生理学功能,病理学变化的主要类型与机制。
(3)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4)显微观察、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与检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三、课程目标
1.掌握医学相关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物质与机制,机体对微生物的免疫应答与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策略等。
2.明确未知微生物引起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对人类生命和社会稳定可能造成的巨大威胁,微生物平衡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生理与病理作用及其机制,培养无菌观念,加强对生物安全规范、微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掌握针对相关疾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的技术,提升发现和鉴定相关微生物、检查诊断与特异性防治相关疾病的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四、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特别是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同时,适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中感染病学、流行病学等学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主要采用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和PBL讨论、读书报告等多种方法融合、并行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保证研究生掌握基础与前沿知识,提高综合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1.网络课程:指导研究生通过网络课程自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的网上资源,回顾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自学能力。(约占总学时的20%)
2.专题报告与PBL讨论:通过专题讲座与PBL讨论(以临床或科学研究所涉及问题为中心)形式,指导研究生学习掌握本课程重点内容和前沿知识、新技术,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约占总学时的40%)
3.实验技能培训与读书报告:在实验室开展基本的实验技能培训的同时,指导研究生自选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专题,通过回顾文献、检索WHO等公开资源、综合分析总结,提交系统、规范的读书报告,并进行专题汇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约占总学时的40%)
六、课程内容
1.微生物(病原体)的发现与鉴定
举例说明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特别是病原体的发现与鉴定过程、创新性实验技术,以及中外知名科学家在认识和发现微生物中的科学思维、创新实践与奉献精神,重点内容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病原体)的发现、鉴定理念与实践过程及其启示。难点内容是发现微生物的相应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与应用原则。
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科学价值
介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细菌、病毒、真菌的特定成分及其作用原理在推动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科学价值。重点内容是细菌、病毒、真菌的形态结构、组成成分,以及微生物的生长、代谢、遗传与变异、人工培养等生物学特性,包括微生物的特定成分和作用机制。难点内容是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跨物种传播和传染性机制、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与独特机制,及其在完善生命中心法则、推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药物和疫苗开发等过程中的应用。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与宿主免疫应答
介绍微生物及其相应成分在与宿主相互作用或致病/免疫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宿主在分子、细胞或整体水平上对微生物作用的免疫应答、结局与机制等。重点内容是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引起宿主致病、免疫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上造成疾病损伤或诱发宿主免疫应答的形式与机制。难点内容是宿主对微生物作用的免疫应答类型,及宿主抗微生物免疫的有效成分、作用途径与效果(包括免疫保护和免疫损害等)。
4.微生物感染的类型与微生物学检查法
介绍微生物感染的类型及其特点,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原则与方法。重点内容是细菌、病毒、真菌的局部感染、全身感染的类型,及其传播途径和方式。难点内容是针对病毒、细菌、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等。
5.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介绍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原则。重点内容是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原理与应用原则,微生物特异性疫苗的种类、作用原理与应用原则。难点内容是新型抗微生物制剂的研制,抗微生物的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疫苗的制备技术。
七、考核要求
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由网络课程、专题讲座与PBL讨论、实验技能培训与读书报告3个部分考核成绩组成。
1.网络课程成绩:研究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并用网络课程中的试题库进行自我测试,所获得的成绩占20%。
2.专题讲座与PBL讨论成绩:通过研究生参加专题讲座与PBL讨论的实际情况和综合表现进行考核,所获得的成绩占40%。
3.实验技能培训与读书报告成绩:通过研究生参加实验技能培训、完成读书报告以及专题汇报的实际情况和综合表现逬行考核,所获得的成绩占40%。
八、编写成员名单
张凤民(哈尔滨医科大学)、袁正宏(复旦大学)、黎孟枫(南方医科大学)、鲁凤民(北京大学)、钟照华(哈尔滨医科大学)、凌虹(哈尔滨医科大学)、庄敏(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