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述
医学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是开展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医学科学实验的交叉学科,目的是满足医学实验研究对于高质量实验动物和准确动物实验结果的迫切需要。
医学实验动物学主要讲授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部分内容。实验动物学部分主要介绍各种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解剖生理及学科应用、质量控制、疾病动物模型、动物福利伦理等基础理论。动物实验部分主要介绍如何选择实验动物、如何设计动物实验方案、如何操作动物实验设备以及如何使用常规动物实验技术。
医学实验动物学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是以其他课程为基础的综合性基础应用学科,是研究生开展动物实验之前的必修课程。
二、先修课程
医学实验动物学是融合了动物学、兽医学、畜牧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学科。实验动物的保种育种涉及遗传学规律;生物学特性及表型分析涉及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生殖、行为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测涉及病毒、细菌、寄生虫、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本内容;疾病动物模型制备和评价涉及物理学、化学、基因工程技术等学科。因此,在学习医学实验动物学之前,应该先完成生物学和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学习。通常在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的动物实验之前开设此课程。
三、课程目标
修完医学实验动物学之后,研究生能够认识实验动物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按照遗传学分类的近交系、封闭群、突变系、杂交群等的含义;了解国内外实验动物质量的等级标准以及对文章发表的要求;熟悉常见实验动物如大小鼠、豚鼠、兔、犬、猴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知晓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和动物实验方案伦理审查的国家标准;理解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分类和原理;警示动物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同时,能够具备选择实验动物开展动物实验、熟练操作常用动物实验技术(标记、釆样、麻醉、动物外科、安乐死等)和常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备技术的能力。总之,修完本门课程之后,研究生能够在实验动物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并完成动物实验的全过程。
四、适用对象
适用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主要适用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放射医学4个学科方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法医学2个学科方向的需求可能较小。
五、授课方式
医学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方式主要采用课堂理论学习、实验动物设施现场实习、观看教学录像、动物技术实验课、角色扮演讨论课。
六、课程内容
(一)主要内容
医学实验动物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实验动物概论(实验动物定义、学科发展历史、比较医学等);
2.实验动物的分类及应用(近交系、封闭群、系统杂交一代等);
3.实验动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学特性(小鼠、大鼠、兔、豚鼠等);
4.实验动物质量控制(遗传、微生物与寄生虫、营养、环境控制的国家标准);
5.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人兽共患病、预防措施等);
6.动物福利及伦理审查(五大自由、3R原则、伦理审查国家标准等);
7.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分类、免疫缺陷动物、评估、制备方法等);
8.动物实验设计(动物选择、影响因素分析、Russel理论等);
9.动物行为学(行为特点、各种迷宫的应用);
10.实验动物设施设备(设施布局、人流与物流、消毒灭菌等);
11.常用动物实验技术(给药、釆血、外科手术、安死术等)等。
(二)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实验动物的各基本概念、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标准、实验动物选择原则、各种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领域、动物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本课程的难点是理解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的定义和应用范围、动物行为学技术方法的运用、动物模型各种复制技术的熟练掌握。
七、考核要求
医学实验动物学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动物技术操作考试,二者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理论知识考试的题型为评价记分客观的判断题和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动物技术操作考试则安排在动物实验室内,当场抽签,完成某项指定的技术操作,由任课教师团队(3~5人)各自打分,取平均值。
考核标准为考生是否基本掌握医学实验动物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熟练掌握动物实验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操作。
八、编写成员名单
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谭毅(重庆医科大学)